「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赏析:
这是李白以唐代著名送别地“灞陵”为题材创作的五言律诗。灞陵位于长安东南,古时凡友人赴远行,常在此分手。此诗以典雅的语言与深厚的情感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的交织,展现出诗人超越个人悲欢的历史意识与人文情怀。李白以“送别”为表象,而实则以“人生之别离”为哲理主题,既抒个人离愁,又寄寓家国之忧,情思深远。
第一联:“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送你在灞陵亭前告别,春风中灞水滚滚向东,水声低吟,仿佛在为离人送行。那无尽的水流,就像我们难以割舍的情谊,连绵不断,越走越远。
开篇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与场景,语简意深。灞水之“浩浩”,既是实景描写,又寓无尽离愁。李白惯于以大自然为情感的镜像,此处的水象征着情感的延绵不绝。灞陵亭不仅是地理名胜,更是古代文人心中离别的象征。诗人立于亭畔,目送友人远去,心中情感如灞水般难以止息,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隐含对前途的祝愿。这里奠定了全诗“景中见情、情因景生”的艺术基调。
第二联: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亭边的古树早已失去了花的鲜艳,只留下枝干在风中摇曳;地上的春草正新绿,却在离别的气息中显得格外凄楚。天地虽有春意,而人心却满是离愁。
这两句以强烈的对比深化了离别的氛围。“无花古树”象征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伤心春草”本应葱茏生发,却被诗人赋予了忧思的意象,形成一种“以生写死,以春见悲”的反衬之美。此联既是写景,更是写心——在诗人眼中,春草也懂离愁,古树也共黯然。李白善于以物寄情,在这里把自然景象化为心灵的延伸,使得情绪的哀婉由内而外自然流露。
第三联: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我向路旁的秦地人询问岔路的去向,他们告诉我,这条路正是当年王粲避乱南行的古道。听到这句话,心中忽生感慨:古人曾在这条路上远行,我的朋友如今也将踏上未知的征途。
这一联转入历史意境,通过“王粲南登”的典故,将现实的离别与历史的流亡相互映照。王粲当年避乱南行,满怀忧思;李白此时送别友人,亦感世道艰危。诗人以古事喻今情,既表达对友人未来命途的牵挂,也映射出对乱世飘零的感叹。诗中“秦人问路”既为实景,也象征着人生在世的迷惘与选择。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叙事的手法,使诗境更显悠远,情感更具厚度。
第四联: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那古老的官道绵延向西,直通雄伟的长安。夕阳斜照在宫阙之上,紫气渐散,浮云升起,似是为离别的人笼上一层苍茫的愁绪。落日无语,却比任何言语更能传达惜别之意。
这里的“古道”与“紫阙”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苍茫壮阔的画面。“落日”与“浮云”两景充满象征意义——落日代表时光流逝与人生衰暮,浮云则暗示政局动荡与人事无常。李白常以高远之景寄托深沉之思,此处通过空间的延展与时间的消逝,使全诗的情绪由个人离愁升华为对天下兴亡的感慨。此联由景入哲,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与浪漫主义的悲慨。
尾联: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此刻送别的情景,真是令人心碎难当。耳边响起悲怆的骊歌,旋律凄婉,如泣如诉,我几乎不忍再听。那一曲送别之音,仿佛将所有离情都化作泪水,流进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尾联收束全篇,将离情推向极致。“断肠”“愁绝”“不忍听”皆为情感极点之词,使诗歌在声韵与情绪上达到共鸣。“骊歌”原为送别之曲,歌声一起,悲情更甚。李白用这一古老仪式的意象,将个人的柔情与文化的哀感交织,使离别不仅是个体事件,更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此时诗人虽哀而不伤,仍以诗意化解人生的无常,这正是李白作品中超脱与感伤并存的独特魅力。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李白巧妙地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相融合,构成诗中层次分明的情感空间。灞水、古树、春草、落日皆为情感的载体,使诗的意象体系完整而动人。 -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王粲南登”不仅是对古人遭遇的感慨,更隐喻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安与忧虑。这种历史意识使诗歌超越了私人离愁,带有文化与政治的双重思考。 - 语言凝练,音韵悠长
诗句短而意丰,五言与七言交替,音节流转如灞水之波,既有抒情的柔美,又不乏雄浑的气势。 - 象征手法的高妙运用
李白善以具象寄托抽象情感,“花”“草”“云”“水”皆有象征意义。通过反复的象征转换,使诗意多层递进,情感愈发深沉。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李白对灞陵、古道、王粲等历史典故的运用,展示了离别的复杂情感,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紧密相连,景中的古树、春草、落日、浮云等元素,不仅增强了诗的意境,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与对时局的忧虑。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是对友人的惜别,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启示:
这不仅是送别之诗,更是一曲关于人生、情谊与时间的抒怀。李白借“灞水流浩浩”写出人生长途的无尽与离别的必然,让人明白世事如水,聚散无常,唯有以坦然之心面对别离,方能继续前行。诗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人与情。离别虽痛,却正因其短暂而显得情谊弥足珍贵;“骊歌愁绝”让人懂得,真情无需永在,唯真诚能长存。同时,李白以“王粲南登”的典故寄托忧思,使个人离愁升华为文化记忆与历史感慨。诗人以超越个人悲欢的胸襟,启示人们在变迁中守护情义与信念。
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一部分。懂得告别、珍惜遇见、勇敢前行,正是李白在诗中所传递的深意。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