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怨」刘方平

dai chun yuan

「代春怨」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刘方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期。刘方平一生多隐居,仕途坎坷,诗歌题材常取材于自然与闺情。本诗属于“代言体”,即诗人以女性的口吻写作,借思妇的眼与心来寄托情绪。唐代边塞战争频繁,征夫久戍西疆,闺中女子常年独守空房,因而闺怨题材盛行。本诗虽短,却通过对清晨所见所闻的描摹,写出女子对久戍丈夫的深切思念。

第一联:“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清晨旭日初升,几声残莺啼叫似在伴我哭泣;拉开帘子,满眼只见庭前草木繁茂。
首联以“朝日”点明时令,以“残莺”暗示暮春将尽。莺声哀婉,恰似伴随女子的哭泣声,强化了孤寂感。“草萋萋”则渲染出无边的春色,却并未带来喜悦,而是触动了离愁,寓情于景,极富含蓄。

第二联:“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庭前不时有东风吹入,万千条杨柳枝都摇曳着朝向西方。
次联写动景。“东风入”是自然之象,却因“千条尽向西”而寓入深意。唐代戍边多在西陲,思妇日日西望,柳条随风偏西,正是她的情感外化。景与情相互呼应,将无尽的相思寄托在自然万物中,构成含蓄而凄婉的结尾。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篇皆写景,却句句含情。首联写莺声伴啼、草色萋萋,以静景映衬孤寂;次联写东风入庭、杨柳西倾,以动景寄托西望。看似只是日常清晨的平常景物,却因思妇的心境而获得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诗中并无直言“怨”与“愁”,但读来怨意满纸,感情深沉而内敛。

这首诗不仅刻画了闺中女子的思念,也折射出唐代社会背景下戍边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分离。诗人通过代言体的笔法,使女子的心声自然可信,含蓄中见真挚,细微中见深情,形成了婉转动人的艺术风格。

写作特点:

  • 代言体手法:诗人以女子的口吻写诗,使情感表达更为真切自然。
  • 以景衬情:全诗不言“怨”,却通过残莺、萋草、杨柳等意象传递出浓浓离愁。
  • 动静结合:前联写静景(朝日、残莺、芳草),后联写动景(东风、杨柳),画面层次丰富。
  • 含蓄隽永: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象征,含蓄传情,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 音律和谐:诗句节奏流畅,押韵自然,读来婉转悠扬,更衬托出怨情之美。

启示:

文学的力量在于含蓄与寄托:即便不直写愁苦,通过一声残莺、一片芳草、一阵东风,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怨情。它提醒人们,真挚的情感往往蕴藏在日常景物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同时,这首诗也折射出社会现实——战争造成的离散之苦,呼唤珍惜和平与团圆。在当下阅读,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与人性的共鸣。

关于诗人:

Liu Fangping

刘方平(约742 - 约785),字方平,河南洛阳人。盛唐至中唐之际的隐逸诗人、画家,以其清丽婉约、善写闺怨与月夜的诗风独树一帜。虽存诗仅二十六首于《全唐诗》,却凭《月夜》《春怨》等作跻身唐诗经典殿堂,被誉为“盛唐之清音,中唐之先声”。其诗融齐梁清丽与禅宗空寂于一炉,对后世婉约词风及日本王朝女流文学皆有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春雪」刘方平
chun xue · liu fang ping

「春雪」刘方平

「春雪」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刘方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