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云 · 晴岚低楚甸」周邦彦

du jiang yun · qing lan di chu dian

「渡江云 · 晴岚低楚甸」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
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周邦彦

赏析:

这首《渡江云》是周邦彦客居荆州时期所作,是其晚年长调中的代表之作。这首词虽为咏春题材,却深藏羁旅怀乡、仕途感叹之情。词人借写眼前风光,寄寓内心愁绪,兼融记行、抒怀、写景于一体,情思缱绻,结构严密,是宋代长调中少见的艺术高峰之作。

第一段:“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晴岚低伏楚地原野,暖意吹回北归的大雁,雁阵在平沙上腾起阵势。春意突然扑面而来,不觉惊讶,想问春色是什么时候,悄悄绕过山野人家而来的?春光仿佛给万物涂抹香气、渲染色彩,粉饰得百花争妍。千万条垂丝般的杨柳,渐渐浓密,已足以藏得住乌鸦了。

这几句由高远入手,起笔即以“晴岚”“雁翼”“平沙”等辽阔景象铺开画面,气象宏阔、动静相生。“骤惊春在眼”以突兀的心理描写转入主观感受,将春光由远拉近,从抽象到具象,化无形为有形。“委曲到山家”则用“委曲”二字极妙,写出春光不直来猛至,而是宛转流连、悄然至人间。“涂香晕色,盛粉饰”,让人仿佛看见万物披春,色彩艳丽生动,尽显视觉张力。而“可藏鸦”一句尤为传神,以轻笔描写杨柳之盛,不言乌鸦丑,反以春意之浓令其变得不那么令人厌烦,展现出浓浓春意中的包容与希望。

第二段:“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真是令人叹息。清江水自东奔而去,我却乘画舸西流,逆水而行,所指的是“日下”长安。宴席散尽,余愁难遣,风吹得旌旗飘动,江潮溅湿了我的乌纱帽。

这一段起句“堪嗟”,一声长叹,将上阕明媚春光的欣喜拉回现实中的愁绪。词人身在江舟之中,舟向西行,实则意指北归京师,“指长安日下”句是典故化用,以“日下”代指皇都汴京,寄寓仕途归心、朝觐君王之意。然而画舸西流、江水东注,方向相逆,实写乘风破浪,却暗藏逆境漂泊的讽喻,既是旅途劳顿,也是仕途艰难。句中“风翻旗尾,潮溅乌纱”则以实景细节描写暗喻宦海风波,词人身处朝堂边缘,心忧风浪将至,带有深刻的政治隐喻。

第三段:“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今夜正值新月初生,我停舟在临水驿站,深深地泊在芦苇丛中。心中满是沉沉的哀恨,只能一次次地起身剔灯花,彻夜难眠。

结尾三句将宏大的春景、仕途叹息收束于一隅幽静。夜色之下,词人对着一轮新月,泊舟在水边驿馆,芦苇环绕,孤寂无声。“沉恨处”三字,将前文所有情绪沉淀为一点极度浓缩的痛苦,“时时自剔灯花”是极静极细腻的动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际频频剔灯,是睡不着的表现,更是愁思如潮的象征。这不仅是客旅中的孤寂,更是心灵深处无法排解的忧恨与苦楚,将抒情推至极致。

整体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春日山川的描摹、逆旅归心的抒发、静夜思绪的回旋,将词人身处政局风波、羁旅他乡的心情表达得细腻动人。全词虽写春景,却不轻浮喜悦,而是一种“春来不觉喜”的惘然,一种“美景当前而心难释怀”的哀情。

结构上,上片写春景铺陈铺排,气象开阔,笔致缠绵;下片写归路、写逆旅、写夜愁,语言更趋凝练,感情更趋沉郁,呈现出由远而近、由静至动、由物而人、由景而情的渐进结构,层层递进,收放得宜。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意象处理:如“雁翼”“山家”“杨柳藏鸦”之妙,皆富于流动与色彩;而“画舸西流”“潮溅乌纱”“剔灯花”等,都是将景与情无缝融合,以景写情,情随景生,展现出周邦彦驾驭长调的高超技巧。

全词语句自然流转,情绪深婉悠长。虽无一字直言“愁”,却字字含愁;虽句句写景,实处处写心。正如李清照评周邦彦词“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其含蓄精致、深婉中带清明的风格,在此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写作特点:

  1. 意象铺陈丰富、动静结合:以晴岚、雁阵、杨柳、画舸、弦月等景象串联起空间与情绪,构成流动的图卷。
  2. 情景交融、含蓄婉转:不直抒胸臆,而以景寓情,如“剔灯花”既写夜事,又写心事,极富内蕴。
  3. 结构对称,层层递进:上片写景设境,下片抒情转意,浑然一体,富有层次感。

启示:

这首作品不仅是春日咏景的词作,更是一首关于归途、仕途与人生况味的深情独白。词人借春景写愁绪、以旅程映人生,那种“人在画中、心在天涯”的情境,让读者仿佛也登上画舸,随着词人一起逆水而行。面对壮丽的山川、温暖的春色,心中却难以释怀的孤寂与沉恨,正是人生中最常见的感受之一。

它告诉我们:春虽美,情难安;归虽近,心未稳。真正令人销魂的,并非眼前的景色,而是身后未竟的执念、心中不能抵达的归属。这首词所蕴含的,不只是宋人政治风云中的身不由己,也是一切漂泊之人都能体会的微妙乡愁与理想挫败。词人在“初弦月”下“剔灯花”的身影,仿佛就是那个在夜里沉思的我们——孤独、清醒,却又温柔地不肯放弃。

关于诗人:

Zhou Bangyan

周邦彦(1056 - 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元丰初为太学生,后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其词富艳精工,《清真集》存词180余首,《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开创"沉思前事"的铺叙手法;《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景如画。创制新调数十种,格律严谨,被奉为"词家之冠",陈廷焯称其"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诗作《汴都赋》宏丽铺陈,曾受神宗赏识。影响南宋姜夔、吴文英等大家,为格律词派开山宗师。

Total
0
Shares
Prev
「大酺 · 春雨」周邦彦
da pu · chun yu

「大酺 · 春雨」周邦彦

「大酺 ·

Next
「少年游 · 南都石黛扫晴山」周邦彦
shao nian you · nan du shi dai sao qing shan

「少年游 · 南都石黛扫晴山」周邦彦

「少年游 · 南都石黛扫晴山」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 周邦彦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