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之际。彼时的他已淡出政坛,专注于诗文书法和佛理修养,追求内心的清净和恬淡。这首七言绝句即是他晚年所作,属于他大量“雅丽工致”的短章之一,表达了诗人乘舟江上、遥望江山云霞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凝练,格调幽远,融画境与思理于一体,既是自然写景,也富有深意,寄托着诗人对人生、政治与未来的哲理感悟。
第一联:“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江北的秋天阴云半散,天光微露;黄昏的云层仍含着雨意,在空中缓缓低徊。
首联写雨后江天的朦胧景象,“一半开”不是朗朗晴空,而是半明半暗、光影离合的状态;“低回”写云的流动姿态,也暗含诗人凝视沉思的情绪,渲染出宁静中带点寂寥的氛围。
第二联:“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青山回环缠绕,仿佛无路可行;忽然远处江面上,千帆在雾色中若隐若现地驶来。
下联由山水转入动态景象,先写前路迷茫,继而突然“见千帆”,带来视觉的突破与心境的转折,含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思预示,也隐含诗人对希望与未来的坚定信心。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极精、寓意深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描绘江北秋日雨后、黄昏时分的天象与氛围,构建出一个朦胧清远的背景。“一半开”与“低回”共同营造出“未晴未雨”的动态天象,令人感受到天地间微妙的光影变化,如米芾山水画般神光离合、空灵含蓄。
后两句则由天转地,视线落入江面,描写青山环绕、前路似断,意象曲折深邃,而“忽见千帆隐映来”又将整首诗从沉郁中提起,意象顿开。船帆是希望的象征,隐映于远景之中,说明虽前路不明,仍有通达的可能。这一转折不仅在画面结构上增强层次,也在情感节奏上实现由“疑”到“见”的哲理推进。
全诗虽不言“人”,但“低回”“疑”“忽见”中均寓诗人自我之情。表面写景,实则写心;景中有思,思中有志。其画面构图、色彩运用、意境营造皆极为工致,是一首山水与哲思并存的杰作。
写作特点:
- 意象朦胧,语言凝练
运用“秋阴”、“晚云”、“低回”等词,制造出细腻空灵的氛围。诗句虽短,却极具画面层次。 - 动静结合,虚实交融
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见动象;青山实而缭绕,帆影虚而隐映,增强整体的立体感。 - 情景相融,寓意深远
景象背后含有哲理意味,如“疑无路”与“忽见帆”,正寓示“否极泰来”的转机思想,展现王安石深厚的政治思辨能力与人生感悟。
启示:
这首作品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思与政治隐喻,它告诉我们即便面对乌云压顶、前路不明,也不应陷于沉沦和迷茫之中。只要保持观察、坚守信念,千帆终将出现,前路终会通达。这种从景象中领悟哲理、从诗意中得见生机的能力,正是古代文人诗教与人格修养的体现。对于今日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智慧的启发。
关于诗人: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