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 · 次绾得风字韵」
曾巩
荷芰东西鱼映叶,樵舟朝暮客乘风。
清泉雨后分毛发,何必南湖是镜中。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是曾巩与友人唱和之作,写于一次雨后登临环波亭的情境中。“次韵”即依友人诗作押韵而作,“绾”应为诗友名。“得风”是本首所用的韵脚。诗中描绘雨后湖亭之景,融合了自然生机与诗人哲思,既有细腻的观察,也流露出心境的澄澈与悠远,展现了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领域中同样可贵的意境营造能力。
第一联:“荷芰东西鱼映叶,樵舟朝暮客乘风。”
荷花与菱叶分布在湖的东西两侧,鱼儿在叶下游动,倒影浮动;清晨和傍晚,渔樵之人乘风而行,舟楫穿梭其间。
此联写环波亭水面风光,荷芰交错、水生万物、舟行其中,动静结合,画面生动。诗人通过自然细节传达出雨后世界的灵动与和谐之美,也表达出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情趣。
第二联:“清泉雨后分毛发,何必南湖是镜中。”
雨后泉水清澈得仿佛能分辨头发丝,映物如镜,又波光流动;既然此地已是如此佳境,又何必远求南湖那“镜中”景致?
这一联将诗意推进,借自然之清、泉水之澈,引出内心的顿悟:美景不必远寻,眼前即是理想之境。诗人用“何必”设问,表达了对现实之美的珍惜与对寻常生活中超凡意趣的体悟。
整体赏析:
此诗以极为简洁的笔墨,描绘出雨后湖边生机勃发、清澈宁静的场景。前联从视觉角度出发,既写动植物生态之美,又有舟人活动之趣,动静相宜;后联则由景入理,以“泉分毛发”之喻展现出自然澄明的极致美感,并通过对“南湖”意象的否定,引导读者反思心境与所在的关系。
这首诗虽为唱和之作,但意境独立,语简意深,不仅展现了自然描写的功力,更映射出诗人淡泊宁静、知足常乐的哲学思考。
写作特点:
- 写景精微,动静结合:
诗中“荷芰”“鱼映”“舟行”“泉清”等描写,呈现出一个鲜活灵动的自然空间,细致入微而不落雕琢。 - 寓理于景,语简意远:
后联以泉水之清暗喻心境之明,又以反问句式抒发见素抱朴、不慕远境之志,富有哲思。 - 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平易雅正:
句法看似平淡,但意蕴丰厚,符合曾巩一贯的“雍容平易而曲尽事理”的文风。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美好不必远求,澄明与宁静常常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雨后”时光之中。诗人通过对荷叶、清泉、鱼舟等细节的描写,引导我们放慢脚步,审视身边的风物,领略自然中蕴含的哲理与美感。这种“眼中有景,心中无欲”的境界,不仅是一种审美姿态,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