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池」曾巩

pen chi

「盆池」
环环清泚旱犹深,炳炳芙蓉近可寻。
苍壁巧藏天影入,翠奁微带藓良侵。
能供水石三秋兴,不负江湖万里心。
照影独怜身老去,日添华发已盈簪。

曾巩

赏析:

这首作品为曾巩晚年所作,或作于其任地方官、退居一隅静思时。诗题“盆池”,意指庭院中小巧而幽致的水池,是文人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曾巩借观盆池之景,抒发对时光流转与人生老去的深沉感慨,展现出诗人晚年沉静的内心状态与超然洒脱的处世情怀。

第一联:“环环清泚旱犹深,炳炳芙蓉近可寻。”
池水清澈环绕,即使久旱也依旧深盈;芙蓉灿烂盛开,近在咫尺,触目可见。
诗人以“旱犹深”点出池水之清与厚实,展现生命坚韧不竭的状态,芙蓉之美近可见,则象征人生虽已入秋,眼前依然有景,情境清幽怡然。

第二联:“苍壁巧藏天影入,翠奁微带藓良侵。”
青翠的石壁巧妙地映入天空的影子,池边的绿苔亦悄然爬满水奁。
此联以“天影”与“藓侵”构成虚实结合的对照,既写自然水光山色交融的妙境,又象征岁月静中流逝、悄然侵袭,渗透出时光侵蚀的意味。

第三联:“能供水石三秋兴,不负江湖万里心。”
这小小盆池足以唤起我秋日赏景之兴,亦不辜负我昔年志在江湖的万里豪情。
诗人由景入情,盆池虽小,却能寄托他曾经的高远志趣。对比“水石三秋”与“江湖万里”,意在表达晚年虽归于静谧,但内心依然葆有志向与情怀。

第四联:“照影独怜身老去,日添华发已盈簪。”
低头照影,不禁自怜年老憔悴;日复一日,白发渐多,已满头如簪。
末联直抒胸臆,道出诗人面对衰老与岁月的真实感受。独照之“怜”,乃自省中的清醒;“华发盈簪”更非感伤,而是对人生自然演进的坦然接纳。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物”起兴,借小景写大情,于寂静中映照时光,于细微处描摹人生。诗人从庭院盆池入手,逐步引出对青春、美景、志趣与年老的思考:芙蓉可寻,尚有眼前之欢;苍壁天影,喻人生回光倒影;水石三秋,写闲适自得;照影自怜,则现人生暮年。

诗人将静物与情感高度融合,语言温润典雅,情绪由淡入浓,由景及情,由外物观照内心,最终归于豁达宁静的情绪收束,使整首诗意境层次丰富,情理交融。

写作特点:

  • 以小见大,借景抒情:
    诗题虽小,仅为“盆池”,却承载了诗人对人生、对时光的整体省思。
  • 层次清晰,节奏自如:
    每联都自成一境,逐层深入,从描景到寓情再到抒志与感慨,结构严谨。
  • 典雅自然,意蕴深远:
    不尚奇崛,而贵含蓄,以典雅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清澈与人生的厚重。

启示:

这首诗给予读者一个重要的人生态度启发:即便外界空间有限(如盆池),但内心却可以辽阔如江湖。面对岁月老去、华发日添,诗人并不惶惧,而是从眼前之景中汲取宁静与力量。它提醒我们,生活虽简单、岁月会老,但若心中有志,眼中有光,依然可以活得澄明从容,活出人生的诗意和尊严。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送觉祖院明上人」曾巩
song jue zu yuan ming shang ren

「送觉祖院明上人」曾巩

「送觉祖院明上人」冠石新墙日月回,丰堂环殿起崔嵬。钟随秋势金声壮,佛隐寒云玉座开。流水远奔双涧去,平林高拥四山来。麒麟细草南东路,一望松门意自哀。 曾巩 赏析:

Next
「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 · 次绾得风字韵」曾巩
yu hou huan bo ting ci yun si shou · ci wan de feng zi yun

「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 · 次绾得风字韵」曾巩

「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 · 次绾得风字韵」荷芰东西鱼映叶,樵舟朝暮客乘风。清泉雨后分毛发,何必南湖是镜中。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