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司空曙

guan shan yue · sikong shu

「关山月」
苍茫明月上,夜久光如积。
野幕冷胡霜,关楼宿边客。
陇头秋露暗,碛外寒沙白。
唯有故乡人,沾裳此闻笛。

司空曙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司空曙所作,题材承自汉乐府旧题,用以描写边塞风物与征人思乡之情。司空曙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五言律诗,作品多表现漂泊羁旅、感时伤怀的情感特质。本诗写戍边夜晚的荒寒景象,融入了诗人对征人思乡、亲人牵挂的深切感慨,既具浓厚的现实关怀,又不乏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中唐边塞题材诗歌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

第一联:“苍茫明月上,夜久光如积。”
苍茫夜色中,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夜深之后,月光似乎浓重得仿佛堆积在天地之间。
此联以静夜月色开篇,营造出一种幽寒空阔、凝重沉静的氛围。“光如积”一语出新,赋予月光以形质感,强化了视觉意象,也为后文冷寂景象埋下伏笔。

第二联:“野幕冷胡霜,关楼宿边客。”
野外的军营中,胡地寒霜透骨;边关楼上,征人孤宿难眠。
“胡霜”暗示北地严寒,也点出戍边环境的艰苦。“边客”即戍卒或将士,他们客居边地,身心俱疲,寄人篱下的异乡感扑面而来。

第三联:“陇头秋露暗,碛外寒沙白。”
陇山顶上的秋露浓重阴暗,大漠之外的沙地在月光下泛着一层惨白。
这一联的“暗”与“白”构成色彩对比,写出了秋夜大漠的幽冷与死寂。诗人借景展现出边地征人所面对的天地苍茫、孤寂无望的处境,具有很强的画面冲击力和心理暗示性。

第四联:“唯有故乡人,沾裳此闻笛。”
唯有遥远故乡中的亲人,听到这边塞的笛声,也不禁泪湿衣襟。
末联由边塞转至故乡,借“闻笛”引起情感的共鸣,表现出戍边人和故乡亲人之间的深切思念与精神感应。一个“沾裳”句,含泪而不言泪,情深而不露声色,意蕴深长。

全诗由边地景起,层层推进,从明月、霜寒、秋露、寒沙一直写至吹笛、落泪,呈现出一幅大漠孤烟、霜夜边笛的图景,也描绘出征人与故乡亲人同悲共感的情境,是一首将写景与抒情紧密融合的边塞佳作。

整体赏析:

《关山月》一诗,以五言律体描写边地冷夜景象与戍卒乡愁之情,情景交织,层层递进。前六句重在写景,铺陈出月色苍茫、霜重沙白的边地冷境,突出征人所处的孤寂苦寒;末二句点出诗眼,由“笛声”引发乡情呼应,令人动容。

全诗构思缜密,结构清晰,采用“先景后情”的章法,呈现出典型的边塞诗艺术特征:悲凉苍茫,情深意远。不同于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着力表现征战豪情、将士忠勇,司空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摹,以柔婉而沉静的语言描绘征人内心的凄楚与归思,使全诗更具感伤氛围与人文温度。

写作特点:

  • 意象冷峻,语言沉稳:
    诗中多用“月”“霜”“露”“寒沙”等冷色意象,铺陈出空旷荒寒之景,与征人内心的清冷互为呼应,构建了“形冷神孤”的总体审美风貌。
  • 以景托情,景情交融:
    全诗以景起兴,但不止于描摹自然,而是以景带情、寓情于景。尤其末联以“笛声”与“沾裳”自然过渡,使得景与情浑然一体,含蓄而感人。
  • 章法稳健,收束有力:
    前六句景象层递、层层铺陈,最后以“故乡人”应和诗题“关山”,实现从边地夜景到亲情情感的回转和升华,使主题更加厚重有力。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写诗不在于辞藻的堆砌,而在于情景交融、以物托思。司空曙用最简洁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最辽阔苍凉的画面,也唤起最深沉细腻的情感。他将征人与亲人的思念写得隐约含蓄,却又真切动人,体现出一种温柔而克制的艺术风格。

现实中,我们也常处于“光如积”“寒沙白”般的境地,面对困境与别离,更应珍惜心中那一份笛声相闻、情意相通的牵挂。在时代巨变与人生漂泊中,这样的诗篇仍能打动人心,正因其真情不变、共感不灭。

关于诗人:

Sikong Shu

司空曙(约720 - 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进士及第,历任洛阳主簿、左拾遗等职。其诗多写羁旅愁思与山林闲趣,《全唐诗》存诗170余首。《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以疏淡笔墨绘闲适生活;《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则通过萧瑟景物抒写别情。诗风清幽冷寂,工于五律,与卢纶齐名,辛文房称其"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在大历诗坛的清冷风格中颇具代表性。

Total
0
Shares
Prev
「望商山路」司空曙
wang shang shan lu

「望商山路」司空曙

「望商山路」南见青山道,依然去国时。已甘长避地,谁料有还期。雨霁残阳薄,人愁独望迟。空残华发在,前事不堪思。 司空曙 赏析:

Next
「黄子陂」司空曙
huang zi bei

「黄子陂」司空曙

「黄子陂」岸芳春色晓,水影夕阳微。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