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 时光只解催人老」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晏殊
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赏析: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或作于晏殊仕途辗转、人生历经离别之际。词中情感深婉缠绵,借离愁寄人生感喟。词人可能在离别之后久久未得音讯,于怅惘中挥笔寄情,将个体的哀思、对情感无常的无奈,以及对人生流逝的感叹融于一体,成就了这首情韵幽深的抒情小令。
第一段:“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时光只知道催人老去,却不怜惜多情之人。自从离别亭中分手,便长久哀恨,泪水沾湿春衣,连酒也难以久醉。
此段起句便以“时光”切入人生主题,道出人生易老、情难全之哀愁。紧接着“离亭”意象点明离愁之源,“泪滴春衫”与“酒易醒”将情感具体化,情之深、痛之切呼之欲出,短短四句情绪起伏、节奏紧凑,展现晏殊词一贯的凝练与婉约。
第二段:“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昨夜西风凛冽,院中梧桐飘零,天上淡月朦胧微明。梦中多次惊醒,忽然听见远处高楼传来一声大雁的哀鸣。
这一段则由内心愁绪转入外景描写,梧桐、西风、淡月等意象营造出一个秋夜的凄清背景。“好梦频惊”写尽梦中不安,“雁一声”成点睛之笔,寄托了思念与盼归之情,也象征音讯难寻的失落。梦醒之后,更觉孤寂无依,令人回味无穷。
整体赏析: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是一首缠绵悱恻的离愁词,全词以婉转柔丽的笔调,勾勒出离人对别后岁月的哀叹与对旧情的难舍。上片情感饱满,用时间、空间的交错烘托出情之沉重;下片则以写景映情,秋夜中的梧桐、西风、淡月、孤雁皆带有象征意味,将离愁别绪层层推进。词中既有现实之苦,也有梦境之幻,两者交织,表现出一种无法排遣的情感困局。晏殊通过清雅自然的语言,将“多情”之苦与人生之短交织于一,情深意远,余韵悠长。
写作特点:
此词构思别致,上下片皆融情入景,但并不拘泥于“上景下情”的结构。语言上继承了晏殊温润细腻的风格,“泪滴春衫”“淡月胧明”“雁一声”皆为情中带景、景中有情的佳句。词中意象以“梧桐”“西风”“孤雁”为主,寓意深远,营造出清冷、感伤的氛围。情感铺陈上曲折而深婉,将多情者的哀怨写得层层递进、真切动人。
启示:
这首词通过描写人生易老、离别难聚的感伤情绪,道出了人世间情感的脆弱与珍贵。在时间的洪流中,情感的坚持常被现实撕裂,而离别则成为情感最深的烙印。词人虽写出无奈与哀愁,却也在“好梦频惊”与“雁一声”中传达出对美好团圆的隐约期待。这首词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理解深情之重,也教人从凄凉之景中体味人情的真挚温热。
关于诗人: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婉约词派开山宗师。十四岁以神童入仕,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雍容典雅,于富贵气象中暗蕴人生哲思,《珠玉词》存作140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无常之感融入自然意象;《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更被王国维列为人生三境之一。诗亦工丽,《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展露 闲雅情致。提拔范仲淹、欧阳修等,开创北宋 “江西词派” 先声,王灼评其“ 温润秀洁,五代之气尽矣 ”,奠定宋词雅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