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中秋佳节,晏殊因宦游在外,独居他乡,无缘与亲人共赏明月。彼时的他虽屡次升迁,却也屡遭贬谪,仕途起伏,心境寂寞。这首诗即是在如此身世与情境之下写成,以月夜独处之景寄托对家国亲情的深切思念,既有对眼前孤影的体察,也有对月宫仙子嫦娥孤寂处境的深情共鸣。
第一联:“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圆月透过霜气洒落在院中梧桐树下,月影缓缓移动,而今夜我这羁旅之人只能独自一人孤坐角落。
诗人以静夜庭院的“霜影转梧”起笔,写出月光清冷、时间流转的氛围,而自己独坐庭隅,显出孤独落寞之态。通过描绘月光洒落与空间上的“独向隅”形成对比,将羁旅之人的孤苦心境表现得格外真切。
第二联:“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那位住在广寒宫的嫦娥,恐怕也未必就没有怅惘和幽恨吧?她面对的是清冷的玉兔和孤零零的桂花树。
下联以嫦娥自喻,借想象仙宫中的孤独情境,寄托诗人内心的哀怨。素娥、玉蟾、桂花皆为中秋意象,而诗人由人写到月宫之景,情感由己及物,以虚写实,寓情于象,使相思之苦更显深远绵长。
整体赏析:
《中秋月》通过描绘秋夜月色与身处异地的孤独情感,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寥与哀愁。首联写实景,见月光转影,表面宁静却暗藏羁旅者的惆怅;次联转入想象,以嫦娥之孤清反衬自身处境。通篇虽未明言“思乡”二字,却字字皆是思乡情绪的流露。诗人巧用意象,将宇宙中的冷清月色与人世的孤寂情怀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抒情力度与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点:
此诗采用由景入情、虚实结合的写法,将中秋月夜特有的清冷氛围与个人情感高度融合。语言凝练,意象典雅,如“十轮霜影”“玉蟾桂花”皆为古典美的凝结体;情感上则含蓄婉转,不露痕迹地将“羁人”心境寄托于“素娥”的想象之中。全诗构思精巧,以婉约深沉见长,虽为七绝,意境却自有余韵深远,体现了晏殊诗中罕见的淡远清愁之美。
启示:
这首诗以中秋月夜的孤独意境,诉说出古今游子共通的乡愁与情思。无论身处何地,在时节转换、景物触发之际,人们总会回望故乡、思念亲人。诗人借嫦娥之孤写己身之怅惘,也提示我们,即使置身风华皎洁的美景中,若无亲情相伴,心中仍难免空落与寂寥。这种借物寄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教人领悟到真正的团圆,不仅在形式上相聚,更在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慰藉之中。
关于诗人: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婉约词派开山宗师。十四岁以神童入仕,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雍容典雅,于富贵气象中暗蕴人生哲思,《珠玉词》存作140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无常之感融入自然意象;《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更被王国维列为人生三境之一。诗亦工丽,《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展露 闲雅情致。提拔范仲淹、欧阳修等,开创北宋 “江西词派” 先声,王灼评其“ 温润秀洁,五代之气尽矣 ”,奠定宋词雅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