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 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cai sang zi · qing zhou duan zhao xi hu hao

「采桑子 · 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公元1060年代,是欧阳修晚年致仕前后,回到颍州游西湖时所作的《采桑子》十首之一。彼时的欧阳修心境闲适,已从仕宦奔忙中抽身,寄情山水田园之间。此词描绘的是春日西湖泛舟所见所感,借轻舟之行抒逸兴,体现了他在归隐生活中获得的恬淡与喜悦,也寄寓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细节的深情观照。

第一段:“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轻舟短篙荡漾于西湖之上,真是美好非常。湖水曲折延展,堤岸青草萋萋,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笙歌声,仿佛一路随行。
这一段以悠然轻快的笔调描绘西湖春色。词人以“轻舟”为观察点,顺水缓行所见皆景,绿水曲折、长堤草芳,眼与耳俱得享春日之盛。视觉与听觉交错描写,营造出一种流动中的美景与音乐。

第二段:“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湖面没有风吹动,像琉璃般平滑,小船在水面悄然前行,几乎不觉其动。船尾微微荡起涟漪,便惊起岸边栖息的水鸟,扑翅飞掠而过。
此段镜头拉近,描写水面之静与船行之轻,连带水鸟飞起的动感,构成动静交融的画面。词人以极富诗意与敏锐观察力描摹湖面细节,不仅写出湖水的晶莹澄澈,更表现出人在湖上的静谧感受。

整体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一首精巧清丽的小令,借春日西湖之景,展现诗人身心皆悦、游目骋怀的自在心境。全词以“轻舟”为线索,串联起水面之滑、岸草之芳、远歌之乐与禽鸟之动,形成如画卷般的流动风景。

上阕着重描绘堤岸的芳草与笙歌,以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交融的方式,营造出春日西湖的柔婉气氛;下阕则将视点内收,聚焦水面与船行,通过水面“琉璃滑”、涟漪惊鸟等细节描写,将“动中有静”“静中生动”的美感推向极致。结尾“沙禽掠岸飞”点染出水面之动,为整首词平添灵气。

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它以小见大,以动写静,以景写情。没有直抒胸臆的言语,却处处流露出词人内心的喜悦、宁静与满足。词境空灵、格调清雅,是欧阳修晚年词风转入淡远逸趣的典范。

写作特点:

  1. 以轻舟为线索,层层铺陈景物:全词从舟行视角出发,先写堤岸,再写水面,由远及近,由静至动,构建完整的空间层次。
  2. 动静结合,富有画面感:如“无风水面琉璃滑”“微动涟漪”“掠岸飞禽”,将画面动静相生的节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声色交融,调动多感官体验:“绿水”“芳草”映入眼帘,“笙歌”隐隐传耳,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4. 语言清新淡雅,格调高洁:用词轻柔雅洁,无雕饰夸张之感,却意境深远,极具诗情画意。

启示:

这首词不仅是一次春日泛舟的写实描绘,更是欧阳修晚年心境的投影——在淡泊中观照自然之美,于行旅中体会生命的细微悸动。它启示我们:即便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只要心有闲情,便能体察天地之美;只要内心安定,便可在一湖绿水、一叶轻舟中得到精神的慰藉。

关于诗人:

Ouyang Xiu

欧阳修(1007 - 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坛领袖。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谥"文忠"。主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倡导诗文革新,反对西昆体浮艳文风。其散文《醉翁亭记》《秋声赋》开创宋代文风;诗歌平实流畅,《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写谪居心境;词作婉丽深致,《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成离愁经典。提携苏轼、曾巩等大家,奠定北宋文学盛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朱熹评其文"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堪称北宋文学转型的关键人物。

Total
0
Shares
Prev
「戏答元珍」欧阳修
xi da yuan zhen

「戏答元珍」欧阳修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 赏析:

Next
「玉楼春 · 别后不知君远近」欧阳修
yu lou chun · bie hou bu zhi jun yuan jin

「玉楼春 · 别后不知君远近」欧阳修

「玉楼春 · 别后不知君远近」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