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之江宁」韩翃

song ke zhi jiang ning

「送客之江宁」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

韩翃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晚期,是韩翃为送别一位友人南下赴任江宁(今南京)而作的应酬之作。诗中所送之人已不可考,但从内容可知,此人将南下徐州、经朱雀桥、乌衣巷等地,最终到达江宁城。韩翃借这首诗既描绘了江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胜景,又对友人的仕途表达了赞许与祝福,同时也略带应酬色彩,诗意流畅,辞采繁富,体现出他一贯的辞章才情。

第一联:“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春水浩荡,送别之情不应延误,朋友南行,将在徐州见到迎风飞舞的柳花。
开篇点明时节与去向,以“春流”与“柳花”烘托送别氛围,兼有春风
得意之意象,展现了友人踏上仕途、前程可期的情境。

第二联:“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在朱雀桥边远望淮水,在乌衣巷中探访王氏旧族。
写江宁的历史地标与文化积淀,朱雀桥与乌衣巷象征着旧时贵族风华,借此暗示友人将履任于文化名城之地,有怀古之情,也点出“之江宁”之意。

第三联:“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万家千户安居乐业,打开门户便见苍翠群山。
写江宁风物,既有民生安稳,也有青山环绕的自然之美,形成一幅平和闲适的山城图景,衬托友人任职之地风景宜人、百姓安泰。

第四联:“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朝霞从楚地云天洒落石头城,江边燕子双飞穿梭于瓦棺寺。
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江宁清晨之美景,“楚云”“江燕”皆带有地域意象,诗人以“石头城”“瓦棺寺”写出古都遗迹的风骨,又借自然之景抒写人间之美。

第五联:“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吴地文士风度翩翩、温和可亲,你与他们相遇,定会日日欣然。
赞美江宁之士气度风流,同时也赞扬友人与之相投,暗示其品德、才华不输本地俊彦,预示其仕途之顺利与人脉之和谐。

第六联:“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
他人都称中原的羊酪好,其实江南的莼羹自能让人留恋。
结尾用风味之比喻转入水土适应的问题,以“莼羹胜羊酪”来劝慰友人安心赴任,既点江南风物之美,也含“异地亦可乐居”之意,委婉自然地表达祝愿。

整体赏析:

这首《送客之江宁》形式工整、描写生动,既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也是一幅富有地方特色的江南风情画。诗人从春水送别写起,描绘友人南行路线及所见胜景,再到江宁城的安详图景、文化底蕴、自然美色,层层铺陈,过渡自然,句句皆画。

诗中既有对江宁城市山川人文的赞美,也有对友人前程的祝愿,更以风味小品作结,情趣盎然。韩翃的语言辞采丰富,用典自然,如朱雀桥、乌衣巷、石头城、瓦棺寺等皆为江宁旧地,能引起读者的文化共鸣。整首诗既含人文地理,又不失诗意流动,属典型应酬之作中的上品。

写作特点:

这首诗语言绮丽,用典得当,构图完整,章法清晰。写景手法上采用远近结合、动静对照,如朱雀桥、淮水的广远与江燕双飞的灵动相映成趣;写人则以“风流”“嘉赏”赞誉吴士,借以褒扬友人。诗的末尾则以饮食文化作收,轻松风趣中不失劝勉。整体风格接近韩翃一贯的华美之作,“兴致繁富”“筋节成章”,正如高仲武所评。

启示:

这首诗启发我们在送别他人时,不只是表达感伤,也可以通过描绘彼方的美好与未来的期许来传达祝福。韩翃以精致入微的笔触为友人描绘出一幅江南理想生活图景,不仅体现了诗人文人的才情和交游之道,也让人感受到唐代人仕途中所怀的理想与风度。面对人生的新阶段,最好的送别,是给人信心与温暖。

关于诗人:

Han Hong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人,登天宝十三载(754)进士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据孟綮《本事诗》载,唐德宗曾赏识其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亲自提名任命他为皇帝的秘书知制诰。韩诗多为送行赠别之作,在当时颇负盛名。《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Total
0
Shares
Prev
韩翃
Han Hong

韩翃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人。登天宝十三载(754)进士第。曾两度为节度使幕僚(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继辟幕府)。官至中书舍人。为“大历(7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