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三月十八日雪」
温庭筠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赏析:
这首诗作于晚唐时期,彼时温庭筠以才子之名著称,擅长写绮丽之词与咏物短章。三月十八,本为春光明媚、百花盛放之时,而诗人却遭遇连夜春雪,触景生情,写下此诗以寄惜春之思。诗虽短,仅二十字,却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别具一格的自然观照。
第一联:“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三月春深,雪竟整夜纷纷而下;但它本不该摧残这大好春光。
起句点明时间与天气现象,制造出春雪突至的意外感,营造出强烈的诗意反差。春日飘雪,本属反常,而“连夜”二字则写出雪势之猛。然而诗人并未怨雪,反以温情之语为其辩护,谓之“未应伤物华”,意在化“雪”为有情之物,使春雪与春光形成和解。这一联的“未应”二字极妙,温婉中透出惜春之情。
第二联:“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也许只是因为春天将尽,才依依不舍地留下来,陪伴那满枝白色的梨花罢了。
此联由前句转出,给春雪赋予一种动人情感——它并非无情,而是出于对春之眷恋,故“留著”片刻。梨花与雪色相似,这一联巧妙将雪与梨花并置,构成一幅“雪花伴梨花”的春末画卷,诗人对春之惜别之情,已化作深情理解与柔美想象。结句轻盈收束,却意蕴丰盈。
整体赏析:
整首诗构思清丽,情感婉转,短短四句中,诗人将三月雪与暮春花事融合为一体,在自然与情感之间架起柔情的桥梁。表面写雪,实则惜春。与常见春雪摧花的哀叹不同,温庭筠反其道而行之,以理解与怜爱的眼光描写春雪,将其视为对春天的依恋、对梨花的陪伴,充满柔情与诗意。
这首诗虽题为“嘲”,却并无讥刺之意,而是一种带着微笑与眷恋的感叹。全诗语言精炼、意象通透,尤以“未应伤物华”一句,展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敬惜之情,也可见他内心那份细腻温柔的诗意情怀。
写作特点:
此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含蓄柔婉的情思表达和富于画面感的意象构造。诗人将常人眼中“不合时宜”的春雪,巧妙转化为有情之物,使自然景象具备了情感色彩与审美深度。在语言上,采用“只缘”“未应”这类充满诗意的虚词,使句子在节奏上更加轻盈流动,也赋予诗句一种近似对话的亲切感,极具温庭筠柔媚诗风的特征。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反常”或“异象”时,不妨尝试用理解与诗意的目光去看待它。春雪或许带来些许寒意,却也可能是自然对春天的最后留恋。正如诗人以“雪伴梨花”作结,我们亦可将无常化为柔情,将别离化作陪伴,以更温柔的心态去体悟世间之美,珍惜每一个即将过去的时刻。
关于诗人:
温庭筠,公元约813 - 870年,山西祁县人。温庭筠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誉为“花间鼻祖”。年轻时才思敏捷,但行为放荡不羁,出入歌楼妓院,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因得罪权贵,终生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