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闲居」陶渊明

jiu ri xian ju

「九日闲居」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19年或稍后,当时陶渊明已年逾五十五。据《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归隐后,闲居于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之际,庭前菊花盛开,因家贫无酒,心生惆怅。忽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弘派人送酒,诗人欣然畅饮,遂赋此诗以抒怀。全诗借时序节令、自然景象与传统节日氛围,融入人生感悟与隐居心境,表达了诗人对短暂人生的超然与对自然和精神境界的珍视。

第一联:“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人生短暂而世人常多忧虑,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却能在此中获得长久的快乐。
开篇从时光流逝与人心焦虑说起,诗人对比世俗人的追求与理想中人应有的态度,奠定全诗的哲理性格调。

第二联:“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日月如常运行,而世人却执着于“久”字所代表的名相,热衷追求长生。
指出人们因岁时运转而崇尚节日、重视长寿,但这背后是对自然秩序的误解,隐含对世俗认知的讽刺。

第三联:“露凄暄风急,气澈天象明。”
清露凄冷,暖风渐急,秋气高澄,使天空格外明朗。
以典型的秋日景象烘托重阳时节的肃清氛围,也为后文情绪转折作铺垫。

第四联:“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南归的燕子已不见踪影,北来的鸿雁却还余音回响。
寓意旧人已去,新事已来,时序更替之中不免感怀物换星移,寄托时光流逝与生命轮回之思。

第五联:“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美酒可以驱散百般烦忧,菊花也可延缓衰老。
承接节日与秋景,点出重阳习俗,并抒发借酒菊寻乐、寄情岁月的隐士情怀。

第六联:“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然而像我这蓬门寒士,却只能空自感叹时运不济。
诗人从自然回归现实,点出自己贫病潦倒的处境和心中抑郁之感。

第七联:“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有酒器却无酒,空有寒菊之花,只是徒然美丽罢了。
以“无酒有花”之景象暗喻人生的缺憾,表达诗人不愿以虚荣自慰的高洁情怀。

第八联:“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整衣独坐吟咏,悠然遐思,心中情感不禁升腾。
这一联转换情绪,由伤感转向静思,表现出诗人面对现实后的超然洒脱。

第九联:“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隐居生活固然有许多乐趣,而静处沉潜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就?
诗人在结尾处肯定归隐之路,以哲人之心重新确认人生价值,超脱通透。

整体赏析:

全诗以重阳节为时令背景,以时序、节气、自然为载体,寄托对人生短促、世运变迁的深刻体悟。诗人从“世短意多”这一普遍感受出发,逐步展开对人生、节俗、自然和心境的哲理思辨,借助节日氛围强化情绪张力。中段以酒与菊写眼前现实与象征意涵的冲突,抒发出既贫寒又不失精神自足的复杂心理。最终转入对隐逸生活的肯定,使诗意从哀而不伤,归于超然之境,展现陶渊明思想中的“栖迟之乐”与“无为之成”。

写作特点:

这首诗延续陶渊明一贯的“以节写怀”风格,将自然时令、人生情志融为一体。其语言清澈自然而含哲意,用字朴素却意蕴深远。诗中多处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强化节奏美,诸如“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音律和谐,富有古雅之风。同时,诗人在诗中融合儒道思想,既不执著于尘世浮华,又不虚妄逃避现实,而是通过隐逸生活寻求超越现实的精神归宿。

启示:

这首诗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思考:世事短促、人心多忧,真正的超脱不在于对名利的厌弃或逃避,而在于对内心的澄明与价值的坚守。陶渊明以“独闲谣”“栖迟多娱”自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身在清贫却心有乾坤的生命姿态。他的诗中没有刻意的高蹈,也无虚妄的矫饰,而是直面现实、顺应自然,在平凡中追求不凡,于落寞中收获宁静。这样的精神世界,对今人依旧有启发意义。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gui qu lai xi ci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Next
「归园田居 · 其一」陶渊明
gui yuan tian ju i

「归园田居 · 其一」陶渊明

「归园田居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