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长安赴洛途中所作。诗人以金铜仙人被迁离汉宫为主线,借仙人之口,抒发对汉武帝时期盛世繁华的追忆与亡国之痛,同时融入自身辞官离京的复杂情感。全诗设想奇特,情感深沉,是一首家国之恸与身世之悲交织的佳作。
第一部分:慨叹韶华易逝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茂陵中的汉武帝宛若秋风中的过客,夜里仿佛听到他灵魂归来的马嘶声,黎明时却不见踪影。)
诗人通过想象汉武帝的灵魂徘徊于茂陵与汉宫之间,展现韶华易逝与人生短暂。刘郎与秋风客的形象,表现了汉武帝在历史长河中的瞬息光辉,也映射出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叹惋。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汉宫画栏前的桂树散发着秋日余香,三十六离宫中青苔遍布,草木葱茏。)
通过对宫殿荒芜景象的描写,诗人勾勒出盛世不再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时光流转的无情与历史的兴衰。
第二部分:仙人初离汉宫的凄凉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魏国的官员牵着载有金铜仙人的车,驶向千里之外的洛阳;悲风从长安东关吹来,仿佛刺痛仙人的双眸。)
这一联借拟人化手法,将金铜仙人赋予情感,使其因离别汉宫而感受酸楚。酸风射眸,既写实又写情,渲染出离别的哀伤。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只有天上的明月陪伴,因怀念汉武帝而洒下如铅般沉重的清泪。)
这里的“清泪如铅水”通过想象金铜仙人的深情,深化了对亡国之恸与人事沧桑的感慨。
第三部分:途中荒凉景象的描写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咸阳道旁枯萎的兰草为金铜仙人送行,若是苍天有情,也会因世事的无常而衰老。)
这一联通过咸阳道上的衰败景象和天若有情的奇想,表达对兴亡盛衰的深沉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以无情天衬托有情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金铜仙人带着铜盘,在月下的荒凉之地独自前行;渭城渐行渐远,水波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尾联描绘仙人离别后的孤寂与落寞,与诗人辞官离京的心境相契合,情感深沉而动人。
写作特点:
- 奇特构思:以金铜仙人为线索,将仙人的情感融入历史场景,寄托家国之痛与个人悲怀。
- 情景交融:景中含情,通过山川景物和拟人化手法将情感融入描写,增强感染力。
- 语言奇峭:用词独特精炼,如“酸风射眸子”“清泪如铅水”等,形象鲜明,意蕴深厚。
- 结构严谨:诗分三部分,依次描写汉宫荒凉、仙人离别与途中景象,层次分明,感情递进。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金铜仙人迁离汉宫的拟人化叙述,融合汉武帝盛世与衰亡的历史背景,表达对盛衰无常的感慨。首联借茂陵秋风叹人生短暂,中段写仙人离别的凄楚与亡国之痛,末段描绘离京途中的孤寂与荒凉。诗中既有对历史兴亡的追忆,也有诗人自身命运的投影,情感复杂而深沉。全诗奇思妙想,兼具家国情怀与个人悲感,是李贺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
启示:
这首诗提醒人们,历史的荣光和个人的追求都难逃时光的侵蚀,盛衰兴亡皆是无常。诗中蕴含着对生命有限性的哲学思考,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人生际遇时,应以超然的态度看待成败得失,将注意力放在精神的追求上。
关于诗人:
李贺(约790 - 约817),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