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词」曹雪芹

dai yu zang hua ci

「黛玉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曹雪芹

全诗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便也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赏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奇特的想象、凄凉的画面和浓烈的悲伤情绪,展现了黛玉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她的生命像一朵娇弱的花,经受着现实生活的摧残。诗中透出的焦虑与迷茫,真实地反映了她对生死、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深切感慨。这种情感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她的个人命运,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助和哀伤的美。

林黛玉用锦囊包裹落花,为它们修“香冢”,不仅如此,她还悲哭、吟诗。这样的举动在常人看来或许“荒唐”,但对于宝玉和黛玉这样情感丰富、性格特殊的人来说,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行为也只有发生在他们身上,才显得真实可信。林黛玉对落花的感怀,其实折射出她对自己命运的悲叹,仿佛在预示着未来的悲剧结局:她就像那些落花一样,美丽却注定飘零。

清代学者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中写过一首绝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意思是说,《葬花吟》仿佛预言了黛玉的命运,而这些预言最终都成了现实。明义希望能有“返魂香”让黛玉复活,重新与宝玉结为夫妻,再续月老牵下的红丝绳。这表明他不仅读过《红楼梦》的前半部分,还可能接触过后半部分手稿,甚至听闻过其中主要情节,比如林黛玉的死亡和贾宝玉的流亡。

《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句子,在书中多次被提及,甚至还借鹦鹉学吟来强调这些内容。这些句子看似感慨落花,其实在暗示林黛玉将孤独死去的命运。她最终的死亡并不是在热闹中被忽视,而是发生在贾家败落之时。那时,宝玉、凤姐都因为避祸离家,贾府内外一片萧条,正如诗中所言“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所有人都在忙着各自的生存,根本无暇顾及黛玉的离世。

诗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几句,最初看似难以理解,但如果把它视作一种对未来的隐喻,就显得清晰了。这可能指的是春天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已有所决定,幸福似乎近在咫尺。但好景不长,秋天却发生了变故,贾宝玉被迫离家,幸福的“香巢”最终变得空无一物。林黛玉对此深感绝望,她希望自己能长出双翼,随宝玉而去,但最终只能以泪尽而亡来结束这一切。

诗句“花落人亡两不知”可以看作对整个故事的总结。“花落”象征林黛玉,“人亡”指宝玉流亡,他们的结局相互呼应。贾宝玉总是因为自己的命运牵连到其他人,比如金钏、晴雯,最终轮到了林黛玉。诗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达了林黛玉对自己清白人格的坚持,也象征了她纯洁的爱情观念。在宝玉离家后的秋天,林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住处一样,一片萧条冷清,她的逝去也为这段爱情划上了悲伤的句号。

《葬花吟》不仅是林黛玉的命运之诗,也是整部《红楼梦》的缩影。它以精美的笔触和深刻的意象,预示了大观园群芳的悲剧命运,同时也通过林黛玉对花落的感叹,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体悟。这首诗看似伤春惜花,实则蕴含着林黛玉内心深处的痛楚与无奈,是《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 - 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作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

Total
0
Shares
Prev
「己亥杂诗 · 其五」龚自珍
ji hai za shi v

「己亥杂诗 · 其五」龚自珍

「己亥杂诗 · 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赏析:

Next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
wan bo xun yang wang lu shan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 释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