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秋时节,李清照因与爱人离别而独上兰舟,以排遣心中的愁绪。全词借景抒情,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别后相思之苦,展现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
第一段:“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透着秋天的凉意。解开轻薄的罗裳,换上便服,独自登上兰舟。仰望天际,那云层之中,谁会寄来锦书?等到鸿雁归来,明月已洒满西楼。
开篇以“红藕香残”描绘户外景色,“玉簟秋”则点染室内氛围,展现出秋日清冷的气息,衬托离愁别绪。“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表面写词人泛舟之举,实则暗示其内心的孤寂。“云中谁寄锦书来”直抒思念之情,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以鸿雁传书的传统意象,表现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期盼。“月满西楼”不仅呼应开头的景象,还通过空间层次的铺展,展现词人长时间伫立凝望的深情与执着。
第二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花随风飘零,流水无声东去。相思如影随形,却无人倾诉,只能各自独自承受。这样的愁苦无计可消,刚刚从眉间散去,却又悄悄涌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既是眼前所见之景,也是比兴之笔,寓意爱情的无奈与离别的惆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点明两地相思之情,强调这种情感是双向的,进一步深化主题。“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形象地表现了相思的无处不在与挥之不去。整句以细腻的心理描写,精准刻画出思念的绵长与难以排遣的愁绪,令人回味无穷。
整体赏析:
这首词以清秋景物起兴,融情入景,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离别后的相思与无奈。上片写词人独上兰舟,凝望云天,期盼书信,以景寓情,烘托出孤寂与期待。下片则直接描绘相思之苦,通过“花自飘零水自流”象征别离的无奈,并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动展现相思的缠绵不绝。全词语言清丽,意境幽远,将相思之情表现得细腻动人,堪称婉约词的典范之作。
写作特点:
- 寓情于景,虚实结合:通过红藕残香、雁字传书、花落水流等意象,渲染秋日离愁,营造出幽美深远的意境。
- 情感细腻,婉转缠绵:尤其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将相思之情的反复无常刻画得入木三分。
- 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上片侧重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下片直接抒情,深化主题,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启示:
这首词生动展现了离别相思之苦,传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感情不因距离而减弱,反而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加深厚。人生难免经历别离,但正是这份思念,让感情更显珍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珍惜眼前人,用心去感受和守护那份深深的情意。
关于诗人:
李清照(1084 - 1156),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的诗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水星上其中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