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黄昏时分泗州城边的淮水风景。诗人站在远眺的位置,将水、雾、舟、人、林、山等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朦胧含蓄的画面。通过对暮色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第一联:“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泗州孤城被茫茫白水环绕着,黄昏的薄雾中,船上隐约传来人们交谈的声音。
首联以“渺渺”起句,渲染出城池与水色交融的空旷之感。一个“孤”字,将泗州城衬托得格外寂寥。作者着意描绘傍晚薄雾之中,船只停泊、舟人交谈的景象,“舳舻人语”四字既丰富了视觉层次,也引入了听觉细节,使整幅画面不至沉寂冷清,反而多了几分生活气息与人间温度。
第二联:“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远处树梢浮现出一抹淡青色,如画般清丽,那大概就是淮水拐弯处的青山吧。
次联以“如画”形容远山之美,不正面描山,而先写“林梢一抹青”,留下山的轮廓于若隐若现之间。山的存在是推想得来而非直观感知,这种写法引人遐想,构图更具层次感与诗意美。“应是”二字透露出诗人揣测式的语气,表现其悠远的望思,也添一份写景的灵动与含蓄。
整体赏析:
整首诗没有浓烈的情绪波动,而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有节奏的构图,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晚景图。前两句着重刻画水与船,营造出暮色中远水轻舟、人语缥缈的动静对比;后两句则转写远山,将近景的树影与远山相接,虚实结合,留白得当。诗中没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却自有一种淡然的情思流动,寄寓着诗人面对人生、世事所持的一种超然态度。
写作特点:
这首诗在结构上前后分明:前联写水、舟、人语,后联写林、山、远意,构成视觉与听觉、近景与远景、动与静的层层递进。在手法上,采用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的方式,避免直白与呆板。语言上清新秀丽,用字极为讲究,如“渺渺”“一抹”“如画”等词极富画意,富有典雅的审美气息。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写景不在于铺陈罗列,而在于取景之巧、落笔之妙。通过细致的描摹与诗意的想象,平凡的景致也可升华为具有审美深度的艺术画面。同时,诗中所传达的那种在静谧中体悟自然、在淡然中寄托情思的态度,也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生态度。
关于诗人:
秦观(1049 - 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对秦观的才华极为赏识,称赞他有屈原和宋玉一般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