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行经“分水岭”时的旅途见闻与内心感受。所谓“分水岭”,大约指的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是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线,也是唐代由长安入蜀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诗人孤身跋涉山中,与溪水相伴三日,在临别之际,借“溪水有情”抒发自己旅途孤独中的温情和别绪。
第一联:“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这山间溪水看似无情,却仿佛有情,进入深山三日,溪水一路伴我同行。
开篇以拟人化的笔法写景,将自然溪水赋予情感,引出“似有情”的主题。孤独旅途中的诗人感受到溪水如伴侣般的陪伴,从“似”字可见感情的微妙和深沉,也为后文的惜别情绪做下铺垫。
第二联:“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到了岭顶,就到了与溪水分手的地方。那潺潺流水声,一整夜都像是在依依惜别。
诗人不直接书写自己的情绪,而是通过溪水的潺湲声寄寓自己的不舍与感伤。那原本自然无情的流水,此刻仿佛也因即将分离而低吟不止,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交融的深情境界。
整体赏析:
这首小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感慨。首联从“似有情”的感受出发,将原本冷漠无情的自然景物拟人化,使溪水成为一位默默陪伴的旅伴。诗人用“得同行”写出在荒山孤旅中的慰藉与欣喜,那种从寂寞中生发出的微妙依恋情绪细腻而真切。
次联写到分水岭处与溪水分道扬镳,诗人以溪水“潺湲一夜声”象征惜别的言语,表现出他在旅途中与自然相处所产生的深情厚谊。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留恋,也映射出人与人、与万物之间本可建立的和谐与温情。
诗意本身也具有一种“无言之情”的美学,即情感并不直陈,而是融于景、寓于声,于细节中见真情。这种以物写情、移情于景的手法,极具东方诗意的空灵与含蓄。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溪水为主线,巧妙地运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使其成为旅途中一个有情有意的陪伴者。这种借景写情的表现手法,使诗人在孤独旅途中微妙的内心体验得以具象化,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整首诗语言极为朴素自然,近似白描,不假雕饰,却能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流露深厚感怀。尤其是对“分水岭”这一自然地理特征的巧妙利用,使其既是地理的分界点,也是情感的分离处,寓意深远而又极具象征意味。四句之间层层递进,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于结构的简洁中展现出情意的饱满和意境的深远,是情景交融、语淡情浓的佳作典范。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即使是最寻常的自然景物,也能因人心而生温情。人在旅途,往往孤独而寂寞,但若能以心接物、以情观景,即使一条溪水,也能成为精神的寄托与感情的依傍。它也让人反思,在现代节奏飞快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保有那份与自然默契对话、静静倾听世界低语的能力?这首诗提醒我们,在喧嚣之外,仍有一份人与山水之间微妙、深邃、可感知的情意,值得我们珍惜。
关于诗人:
温庭筠,公元约813 - 870年,山西祁县人。温庭筠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誉为“花间鼻祖”。年轻时才思敏捷,但行为放荡不羁,出入歌楼妓院,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因得罪权贵,终生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