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ye gui lu men ge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四十岁辞官归隐之后。当年他怀才不遇,游宦失意,遂回到故乡襄阳,在鹿门山筑室暂居,效仿东汉高士庞德公隐居之举。这首《夜归鹿门山》正是他夜归途中所作,表面写夜景与行踪,实则寄托了归隐山林、远离尘嚣的高洁情怀。

第一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间寺庙的钟声响起,天色已暗,渡口上人们争先恐后地喧闹渡船。
开篇两句以“山寺钟鸣”与“渡头争喧”形成动静对比:寺中钟声庄重悠远,渡口人声嘈杂喧嚷,表现出傍晚江行的热闹景象,也点出了尘世的纷扰。

第二联:“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众人沿着沙岸走向江边的村庄,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山去。
前句写他人归乡,后句写诗人自归,虽路径不同,却引出诗人心境的分野——世人归尘,我心归隐,抒发内心对隐逸生活的坚定追求。

第三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中烟雾缭绕的树丛在月光照耀下显得分外迷人,不觉间就到了当年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此联承接舟行登山之景,写夜月下的鹿门山景色幽美迷人,而“忽到”二字则有入梦般的惬意与超然之感,显见诗人对隐居之地的神往。

第四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岩深处的柴门与松林小径常年冷清寂寥,只有隐士独自在此出入往来。
全诗的诗眼所在,点明归隐之地的寂静孤洁,也映照出诗人内心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独往独来,随心所欲,无须迎合世俗。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夜归鹿门为线索,由傍晚至夜晚、从江行至山居,自然过渡,层层推进,描绘出一幅渐入佳境的归隐图。诗人以简洁自然的语言写尽山水、月色、林泉的清幽之美,更通过归家、入山、见隐处的过程,展现了他心灵由尘俗转向超然的过程。诗中“鹿门月照”“岩扉松径”等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皎洁宁静的山林之中,心随诗境而澄明。全诗虽无一字直言“隐”,却处处流露出归隐之志,可谓“境生于象外,意出于言表”。

写作特点:

本诗采用工整的七言律诗形式,却笔调自然、语句清淡,体现出孟浩然一贯的“自然诗风”。通过景中见情、动静对照、层层递进的描写手法,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山林意境。在结构上,由远及近、由喧至寂,使归隐的主题逐步升华。在意境上,则体现了“心远地自偏”的静谧与悠然。

启示:

这首诗启发我们在人世纷扰之中,也应保有一片内心的“鹿门山”。它不仅描绘了一种理想的隐逸生活,更象征着诗人对自我精神家园的坚守。在今日浮躁喧嚣的社会中,孟浩然式的归隐情怀提醒我们:有时远离尘嚣,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清澈地面对内心、面对世界。

关于诗人:

Meng Hao-ran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

Total
0
Shares
Prev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xia ri nan ting huai xin da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 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

Next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yu zhu zi deng xian shan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