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释义:
《金陵五题》这组诗当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这是其中一首,也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诗人寄物咏怀的名篇。
前两句: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历史的联想。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当时是春季。而一个“野”字,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氛。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生长在一向热闹繁华的朱雀桥畔,就不禁使人想到作者在《台城》中“万户千门成野草”的诗句,诗人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为了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已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夕阳斜”三字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景象。鼎盛时期的乌衣巷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里。
后两句: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接下来,诗人继续借景物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方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所发出的内心感慨。
描写大景致,从细微处着手。此诗从“野草花”、“堂前燕”来咏叹巨大的历史变迁。这些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匠心独运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虽景物寻常,语言浅显,但构思却极深曲,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耐人寻味。
关于诗人: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