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刘禹锡

wu yi xiang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是《金陵五题》之一,也是刘禹锡最负盛名的怀古诗篇之一。当时的刘禹锡贬居江南已久,对昔日繁华、今朝衰败的古都金陵(今南京)满怀感慨。通过简练而深刻的写景与意象,诗人寄情于物,以昔盛今衰之景抒发人生无常与世事沧桑的情怀,具有浓郁的历史感与哲理意蕴。

第一联:“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已被荒草野花覆盖,乌衣巷口沉浸在斜阳的余晖之中。
“朱雀桥”与“乌衣巷”曾是王谢权贵出入之地,如今桥畔长满野草野花,巷口凄清寂静。诗人以衰草映衬昔日繁华,以夕阳渲染今朝萧条,突显时过境迁、人事全非的历史沧桑之感。

第二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王谢府中栖息的燕子,如今飞入了普通百姓人家的屋檐下。
“堂前燕”借物抒情,象征着见证王谢门第辉煌的旧迹。而今燕子仍在,但人非昔人,旧日高门大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凡人家。诗人以此寓意盛衰无常,兴亡有替,世事如梦,令人唏嘘。

整体赏析:

刘禹锡以极其简约的笔墨描绘了金陵古地的衰败之景。全诗从写景入手,细节传神,通过桥边野花、斜阳古巷、堂前旧燕的形象串联起一幅从盛到衰的历史画卷。诗人不直抒胸臆,而以“燕子”这一小小生灵为线索,巧妙地将昔日的豪门望族与今日的平民百姓连接起来,构思巧妙,寓意深远。虽语言浅显,却意境深邃,读来令人沉思。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极简意象构筑宏大主题,擅于以小写大、以物言志。诗中通过“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节,营造出今昔对比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同时借助“燕子”迁徙不变之特性作为时间的标尺,增强了历史纵深感。语言平易自然,但内蕴深厚,显示出刘禹锡“语短情长”“言浅意远”的艺术风格。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世间荣华皆有盛衰更替之时,昔日权贵终成过往,唯有寻常百姓生活依旧延续。通过对历史变迁的追忆,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荣辱如梦的深刻体悟,也提醒我们应珍惜当下,超越名利浮华。诗中那只自由飞翔的燕子,不仅是时光的见证者,也成为命运轮回的象征,寄托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哲理情怀。

关于诗人:

liu yu xi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

Total
0
Shares
Prev
刘禹锡
liu yuxi

刘禹锡

刘禹锡(772 -

Next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xi sai shan huai gu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 一片降旛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