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

Shen Quanqi

沈佺期(约656 - 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初唐重要诗人。上元二年进士,历官通事舍人、给事中,后因依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遇赦后迁台州录事参军。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二人对唐代五言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其诗多应制奉和与羁旅抒怀之作,风格精丽严整,尤擅七律,《全唐诗》存其诗三卷。代表作《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被誉为初唐七律的典范,《夜宿七盘岭》则展现流放途中的清峻诗风。沈佺期的创作标志着六朝余韵向盛唐气象的过渡,在近体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主要作品:

生平:

沈佺期的仕途起步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此后,他凭借卓越的文才逐渐进入宫廷文化的核心圈层。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是其文学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他与李峤、宋之问、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等一批文士,被并称为“珠英学士”或“文章四友”(其中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沈、宋常与之并提),长期扈从帝王,参与宫中游宴与文化活动,创作了大量“应制”、“奉和”诗篇。这些作品旨在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使他成为武周朝最具代表性的宫廷文人之一。除了文学侍从的身份,沈佺期也曾担任通事舍人等要职,参与机要,并最终官至考功员外郎,执掌科举贡举,这反映了武则天对其文学与行政能力的双重认可。

神龙元年(705年)的“神龙政变”是沈佺期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随着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曾依附于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沈佺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清算。他被指控与二张过从甚密,因而被逮捕下狱,随后遭到严厉处罚——流放到远在岭南之外的骓州(今越南荣市附近)。这次漫长的流放生涯,将他从金碧辉煌的宫廷抛入了蛮荒瘴疠之地,身心饱受摧残,却也极大地拓宽了他的生活视野与情感体验,使其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数年后,沈佺期遇赦北返,被召回长安,再度进入宫廷文化机构。约在景龙年间(707-710年),他被任命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其后又历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等职,世称“沈詹事”。虽然官复原职,但经此大变,其心境与早年已大不相同。开元初年,沈佺期走完了他从宫廷宠臣到流放罪人,再回归为文学侍从的复杂一生。

作品风格:

沈佺期的诗歌创作,以其流放生涯为界,可清晰地划分为前后两期,其艺术风格与情感内涵呈现出显著差异,但其对诗歌形式,尤其是声律的探索与完善则贯穿始终。

1. 前期风格:宫廷应制,精工典丽
在武则天朝,作为核心的宫廷诗人,其作品主体是为满足宫廷文化需求而作的奉和、应制诗。这些诗歌题材相对狭窄,多集中于描绘宫廷游宴、节庆典礼、宫殿园林等场景,内容上以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核心功能。然而,在艺术形式上,这些作品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形成了辞采华丽、对仗工稳、音韵谐畅、构思精巧的典型风格。沈佺期精于雕琢字句,善于运用富丽的辞藻和繁复的意象铺陈景物,营造出一种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宫廷气象。例如《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中,“芳郊绿野散春晴,复道离宫烟雾生”等句,虽思想深度有限,但技巧纯熟,对仗精工,色彩明丽,充分展现了其驾驭格律与辞藻的卓越能力,是初唐宫廷诗风的典范。

2. 后期风格:感怀身世,凄婉深沉
流放南荒的苦难经历,是沈佺期诗风蜕变的关键。个人命运的剧变、边陲异域的风物、去国怀乡的愁苦,为其诗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真实而深沉的情感。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洗前期的浮华,转向情感真挚、意境苍凉、语言凝练、感慨深沉的风格。

  • 题材的拓展与深化:其诗歌题材从狭窄的宫廷扩展至个人感怀、思乡念亲、描绘边地风物与艰险旅途。他将自身的冤屈、悲愤、孤独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慨叹,悉数倾注于诗行之中。
  • 意境的营造:诗中常出现“瘴疠”、“毒雾”、“蛮溪”等险恶意象,与“长安”、“洛阳”等象征文明与中心的意象形成强烈对比,构建出苍凉、孤寂、悲怆的诗歌意境。名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中“两地江山万余里,几时重谒圣明君”,以地理空间的巨大阻隔,深切地表达了流放者的政治失落感与归乡无期的绝望。
  • 语言的锤炼:虽仍保持格律精严的特点,但语言更为质朴劲健,情景交融更为自然贴切。如《夜宿七盘岭》的“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于羁旅孤愁中见阔大之境,观察细致,感受独特,技巧圆熟而情感内敛,已初具盛唐气象。

3. 核心艺术成就:律体定型与七律的开拓
沈佺期对文学史最不朽的贡献,在于他与宋之问共同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经过齐梁“永明体”以来历代诗人的探索,至沈、宋手中,律诗的格律规范得以最终确立并广泛应用。他们的律诗(包括五律、七律和排律),无论篇幅长短,其平仄、对仗、粘缀(即“粘对”规则)都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规范,实现了从理论探索到创作实践的最终跨越,为后世律诗创作确立了标准的范式。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精辟地总结道:“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

其代表作《独不见》(又名《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更被公认为是一首艺术上高度成熟的七言律诗,对七律体裁的定型与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影响与文学史地位:

沈佺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其影响深远而具体。

1. 律诗定型的奠基人与立法者
这是沈佺期最核心的历史功绩。他与宋之问通过自身大量的、高质量的创作实践,最终使律诗(近体诗)成为一种具有严格法度和独特美感的独立诗体。元代辛文房在《唐贤三昧集》中评价道:“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这一贡献彻底解决了齐梁以来诗歌声律化的关键问题,直接开启了盛唐及后世律诗创作的黄金时代。后世如王维、杜甫等大家在律诗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不建立在沈、宋所奠定的格律基础之上。

2. 推动诗歌从宫廷娱乐走向个人抒情
虽然沈佺期以宫廷诗闻名,但他后期因政治挫折和流放生涯而创作的抒写个人真情实感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这部分作品,将诗歌从歌功颂德的工具重新引向了“言志”与“抒情”的传统,与“初唐四杰”开始兴起的诗歌革新潮流相呼应,展现了诗歌向盛唐之音中注重性情抒发与风骨建构转变的过渡痕迹。他的经历和创作,为盛唐诗人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气息融入诗歌,提供了早期的范例。

3. “沈宋”并称的文学史定论与典范意义
自唐代起,“沈宋”并称便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他们被视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共同代表了初唐诗歌在格律技巧上的最高成就,是连接初唐与盛唐的关键人物。《新唐书·文艺传》明确指出:“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后世论及律诗发展,必首推沈、宋,他们的作品成为学习近体诗格律的典范。

总结而言,沈佺期是一位身兼宫廷诗人与律诗立法者双重身份的关键文学家。他前期的创作是初唐宫廷文学的巅峰之一,而后期的作品则因个人不幸而注入了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歌发展的新方向。其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与宋之问共同完成了律诗的定型,从技术上为盛唐诗歌的全面繁荣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形式基础,其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诗歌史。

Total
0
Shares
Prev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虞世南
feng he chu ying zhi huai ying ling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虞世南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 虞世南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