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三首 · 其一」苏轼

zong bi san shou i

「纵笔三首 ·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苏轼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时苏轼被贬儋州已近三年。自绍圣四年(1097)自惠州南渡海南,贬为琼州别驾,居于儋耳之地。彼时的苏轼已年届六十四岁,身体多病,生活艰苦。然而即使身处蛮荒之地,他依然笔耕不辍,以诗遣怀,展现出一位大文豪在逆境中仍不屈服、幽默达观的精神风貌。这首《病中》正是他身心俱疲、又自嘲自解的一首短诗,诗中透露出孤寂、衰老、病态,却也不乏风趣与深情。

第一联:“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孤独清寂的东坡老翁卧病在身,满头白须凌乱,犹如在寒风中飘散。
诗人自称“病翁”,写出了自身的衰老与孤苦,“寂寂”一词渲染出身处异地、远离故土亲人的寂寞。“白须”“霜风”则形象写出风中老人病中的萧索之态,令人怆然。“东坡”一词亦是一种自我照应,回望当年名满天下的自己,如今竟漂泊至此,反差尤为强烈。然他虽病,却不言痛;虽老,亦不低头,一句“萧散满霜风”,不乏凛然之气。

第二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儿子误以为我脸色红润是容颜未老,我一笑——他才知道那只是酒后泛起的红晕。
这联诗转为温情与诙谐,小儿苏过见父亲面色泛红,欣喜以为病中恢复,精神好转。但诗人只是苦中作乐,饮酒微醺,红颜并非复现,只是醉意所致。“一笑”一词颇具深意,笑中既有慈爱,又含感慨,既有无奈,又带着几分自嘲。诗人将病态老境与家庭温情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即便身心俱疲,依旧能笑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整体赏析:

全诗四句,虽短小,却深含苍凉与幽默。前两句写自身衰老病弱,风霜满面,身处孤境;后两句通过与儿子的互动,写出一点酒意中的温情错觉。诗中既有时代动荡下的政治悲剧,也有家庭日常的温情片段;既是自嘲,更是写实,反映出诗人心境虽悲凉却始终清明、虽老病却仍达观。诗意由冷至暖、由衰转和,正体现了苏轼一贯的精神力量。

写作特点:

诗以对比见长:前后意境鲜明对照,“霜风”与“朱颜”,“病翁”与“小儿”,一冷一暖,一老一少,一实一虚,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语言浅白如话,却情真意深,既写实境也寓深情,具备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生况味。诗人以风趣的口吻淡化了生活的苦痛,展现出其晚年笔力未减、心境超然的艺术风格。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即使年老体衰、身处蛮荒,苏轼仍能用温柔的幽默来对抗命运的冷酷。他的从容与豁达,不只是文学境界的表现,更是人生智慧的写照。在困厄之中,他不抱怨、不低头,而是以“酒红”换“朱颜”,笑看小儿之喜,自嘲衰颜之假。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在面对人生低谷时,也能以一笑释怀,以达观取胜。苏轼的诗,是一种超越苦难的从容美学。

关于诗人:

Su Shi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Total
0
Shares
Prev
「临江仙 · 夜归临皋」苏轼
lin jiang xian · ye gui lin gao

「临江仙 · 夜归临皋」苏轼

「临江仙 ·

Next
「琴诗」苏轼
qin shi

「琴诗」苏轼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千君指上听? 苏轼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