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 山上层层桃李花」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当时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政务之余,深受当地民风和山水吸引,模仿川东一带的民歌体裁,创作了新《竹枝词》九首,描绘夔州一带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和爱情生活,极具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本首为第九首,主要展现巴东山区村民的日常劳动景象,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山居风俗画。
第一联:“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山坡上桃花李花层层叠叠盛放,云雾缭绕中升起缕缕炊烟,那是人家居住的地方。
诗人先以“山”字统领全篇,描绘春日山花盛开的景象。桃李齐放,层层叠叠,山地气候形成这一别样奇观。而在那缥缈云雾之间,一缕炊烟悠悠升起,恍若仙境。诗人从美景中看到人的存在,以“是人家”点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强调这片春光的背后,是山民用劳动描绘的生活画卷。
第二联:“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戴着银钏金钗的女子们来挑水,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们去烧荒。
这一联转入生活实景,描写山村男女劳作场面。诗人巧用借代手法,以“银钏金钗”代指妇女,以“长刀短笠”代指男子,简练地勾勒出两类人物的典型形象,富有地方特色与生活质感。对仗工整自然,句中对仗(银钏/金钗,长刀/短笠)更显语言锤炼之功。
整体赏析:
整首诗虽短,仅四句,却情景交融、画意盎然,仿佛一幅山村四景图。前两句是远景:春花满山,云烟缭绕,远处传来人家炊烟;后两句则为近景:村民的劳动场面在眼前展开。诗人没有直接赞美生活的美好,而是通过描绘自然与劳作的和谐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人们辛勤劳动带来的充实与美丽生活的本真。
诗中既有画面感,又有生活气息,“银钏金钗”“长刀短笠”不仅刻画了村民形象,也带有浓郁的地域风俗色彩,展现了夔州山民热烈、自足的生活状态。
写作特点:
- 以景引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自然山花和人间炊烟,引出对人居环境的赞美。
- 借代生动,塑像传神:用饰物和工具代表人物身份,使描写更简练精致。
- 结构完整,句句成画:四句四景,既各成一景,又相互贯通,构成圆满整体。
- 语言清新,富有地方色彩:口语化表达与民歌体结合,展现出浓厚的巴蜀地方生活风貌。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自然的美丽不仅源自天成,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与劳作。在山花烂漫、云烟缭绕的景象背后,是村民用双手创造的温馨生活。诗人以质朴的语言、简练的笔触,提醒我们关注最真实的日常劳动之美。劳动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一种充满节奏与诗意的存在。在今天,我们同样应当珍视那份与自然共生、与土地相守的生活智慧。
关于诗人: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