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于晚唐动荡之际。彼时藩镇割据、兵戈不断,许多文人被迫流离失所、漂泊四方,诗人即身处越中,思乡而不得归。此诗便是在这种家国离乱、音信难通的背景下所作,是一首寄寓深沉乡思与乱世哀愁的佳作。
第一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清冷的瑟声在漫长的黑夜中低诉哀怨,风雨缠绕琴弦,也似在倾诉凄凉。
首联由“听觉”入手,以琴声与风雨之声交织,勾画出一个孤独、寂寥的夜晚。“清瑟”“怨夜”构成一种愁绪弥漫的氛围,而“绕弦风雨”则将外在的自然景象转化为内心情绪的寄托。
第二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驿馆中一盏孤灯摇曳,夜色中忽闻楚地号角,清冷的残月洒在章台楼下。
此联承接首句,从视觉与听觉继续渲染孤寂氛围。一个旅人夜宿驿馆,灯下独坐,闻角思乡,月色如水,更添凄凉。“楚角”隐含地理之远,而“章台”借代故国旧地,进一步点出离乡背景。
第三联:“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暮色中芳草连天,盼望的亲人依旧没有消息。
“芳草”在古诗中常与离愁别绪相关,此处“芳草已暮”双关着时间之晚与希望之渺。“故人殊未来”写盼望而不至,诗人心中那份久候无果的怅惘溢于言表,情感渐趋高涨。
第四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思乡的书信无法寄出,大雁却又随秋风南飞。
诗人在结句处陡然点题,以“乡书”呼应“故人”,以“秋雁”衬托“离愁”。本可托雁传书,奈何乱世阻断音信,连鸿雁也只能归南而不能寄语。“秋雁南回”既写自然景象,又映照诗人身处逆旅、音信断绝的痛苦现实,结尾充满余韵。
整体赏析:
此诗整体构思精巧,四联层层递进,由夜雨瑟声、孤灯残月,过渡到芳草无信、雁归难托,情绪从低回哀怨发展到沉痛无奈。诗人善于借助景物写情,从“清瑟”到“楚角”、“残月”再到“秋雁”,不仅烘托了身处异乡的凄苦环境,也映照出内心的孤寂与愁思。诗中处处透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那种“烽火连年”、“书信难通”的乱世背景,使本诗不止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更升华为一种对家国动乱、人事无常的深切感慨。
写作特点:
此诗语言精炼、意境悠远,尤善以乐声、角音、草色、雁影等景物为载体,传达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奈。全诗风格婉转凄清,构图上从近至远、从外至内,逐步深化情感,体现出晚唐诗风那种哀艳而沉郁的美学特质。尤其是对“清瑟”“孤灯”“残月”等意象的精准把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象征意味。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乱世纷争中,个体的命运往往显得无比渺小。诗人以一个思乡旅人的视角,记录下战乱时代中千万人的共同心声——那种无家可归、有信难传的痛苦与无助。诗意虽柔婉,却表达出深沉的现实感怀,提醒我们珍惜和平、珍视团圆,也启发后人以细腻笔法抒写大时代中的个体情感。
关于诗人:
韦庄(约836 - 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进士,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存词五十余首,有四十八首见录于《花间集》,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