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许浑

zao qiu

「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许浑

赏析:

这首诗作于许浑旅居时期,是他在早秋之际触景生情所作的一首应时山水诗。晚唐诗人多有悲秋情绪,或因羁旅漂泊、或因功名失意,皆易在秋天的寥落景色中生发感怀,许浑亦不例外。此诗借早秋景象写内心感受,虽有凄清之意,却也不乏豁然之境。

第一联:“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漫漫长夜中仿佛有清幽的瑟声流动,秋风吹拂着碧绿的藤萝。
首联以“遥夜”起笔,营造出空旷而清冷的氛围,“清瑟”是情感的化身,象征内心的感伤;“西风”代表季节转变,“翠萝”虽绿却因风而动,暗示盛夏将尽,秋意已起。

第二联:“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秋夜中残余的萤火虫停歇在晶莹的白露上,早起的大雁飞掠过银河。
这一联用“残萤”“早雁”两个具有季节特征的意象,刻画出秋天夜晚的寂寞与流动感。残萤如余温难留,早雁似预感凉意,增强了“悲秋”的主题。

第三联:“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清晨中高大的树木依旧茂密,远处的青山在晴朗天色下显得更加繁多。
此联与前两联形成对比,由夜入晨,由微凉转晴,情绪由感伤向豁达转变。虽然是早秋,树木仍葱茏,山色清晰,这种明快的自然画面稍稍抚慰了内心的萧索。

第四联:“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淮南一叶飘落,顿觉洞庭水波也随之涌动。
末联借典寄情,“一叶落”即知秋至,小处见大,诗人由一片落叶而联想到江水波动,自我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已,情理交融,境界开阔。

整体赏析:

这首诗紧扣“早秋”题旨,起笔即写秋夜清寒,中二联精描秋景节候,尾联则寄托情思,情景融合。一方面,诗人通过冷夜、清风、残萤、早雁等意象渲染出秋初的肃瑟与感怀;另一方面,又不忘以清晨高树、晴日远山来点缀诗境,使全诗由沉静转向开朗,层次鲜明,情绪婉转。尾联典雅而深远,以“一叶”见“洞庭波”,由小至大,引发哲思,极具晚唐诗人对生命、时序、自然共感的特点。

写作特点:

这首诗体现出许浑山水诗的典型风格:构图开阔、意象繁复、节奏层层递进。用典不滥,信手拈来,既增强诗意的历史纵深感,又不显生硬。诗中情感并不直白宣泄,而是通过景物的变化、意象的铺陈,将“早秋”中那份静谧与内心的微妙感触自然地传达出来,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功力。

启示:

诗人对于时节与情绪的体察,不在于浓墨重彩,而在于微妙捕捉与含蓄表达。诗中既有感时伤秋的传统意绪,也有对自然更深层的共鸣与体悟,显示出诗人由感性走向理性的审美路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四季流转、岁月更替,也可以像诗人那样,通过观察细微之物,联想人生之变,把内心情感托付于自然风物之中,让情绪获得释放与升华。这种敏锐与沉静的观察力、审美力,不仅是诗人的特质,也能成为我们面对现实、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

关于诗人:

Xu Hun

许浑(约791 - 858),唐代诗人,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等。

Total
0
Shares
Prev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qiu ri fu que ti tong guan yi lou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 赏析:

Next
「宫词」薛逢
gong ci by xue feng

「宫词」薛逢

「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薛逢 释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