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 其二」李白  

yue xia du zhuo ii

「月下独酌 ·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白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是李白《月下独酌》四首诗中的第二首。此时的李白,虽才华横溢,却屡遭仕途坎坷,政治抱负难以实现。面对现实的无奈,他寄情于酒,以酒为伴,并借此表达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本诗以诙谐的议论方式,为自己的嗜酒行为寻找合理性,使其成为一种超脱尘世的象征。

第一联:“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如果天不爱酒,怎么会有“酒星”在天上?如果大地不爱酒,为什么会有“酒泉”这样的地名?
诗人用幽默的方式巧妙设问,赋予天地爱酒之情。天上的酒星、地上的酒泉成为了支撑论点的自然证据,诗意盎然,奠定了整首诗轻松诙谐的基调。

第二联:“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天地尚且钟情于美酒,我喜爱饮酒也就无愧于天地了。
诗人顺势得出结论,将自己的爱酒之情合理化,甚至拔高到符合天道的高度,展现了一种旷达洒脱的态度。

第三联:“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听说清酒可比作圣人,浊酒可比作贤者。
诗人用夸张的说法,把不同类型的酒赋予了圣人和贤者的象征意义,既表达了对酒的推崇,也展现了他的机智风趣。

第四联:“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既然贤人圣人都爱饮酒,那又何必去求神仙呢?
诗人进一步强调,既然连圣贤都饮酒,可见饮酒不仅不是罪过,反而是通往智慧的方式之一。如此一来,追求虚无缥缈的神仙便显得多余了。

第五联:“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三杯美酒可使人领悟儒家的大道,一斗美酒可与道家的自然法则契合。
在诗人眼中,酒不仅仅是享乐的工具,更是一种哲学的媒介,能够助人通达天地之理,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六联:“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只要能领悟酒中的妙趣,就不必告诉那些清醒之人了。
诗人以洒脱的语气道出“酒中趣”的妙不可言,唯有沉醉其中者方能体会,而那些执着于清醒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这种态度不仅是对世俗之人的调侃,更流露出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自由的追求。

整体赏析:

本诗看似在为饮酒辩护,实则借酒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人以诙谐幽默的方式,通过层层推理,从天地之理到人间贤圣,再到儒道哲学,最终得出“饮酒乃顺应天道”的结论。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议论,实则饱含诗人内心的情感宣泄。整首诗既充满趣味,又蕴含深意,既是对人生失意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世俗清醒者的无声讽刺。

写作特点:

  1. 巧用设问,增强说理趣味
    诗人用“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这一设问引出主题,使议论充满趣味性,不显得枯燥。
  2. 层层递进,逻辑紧密
    从天地之理到人间圣贤,再到大道自然,诗人步步推进,为自己饮酒寻找合理性,使诗意更加丰富深远。
  3. 情感寄托于议论,寓庄于谐
    诗歌看似在“为酒辩护”,实则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同时又带有对世俗清醒者的讽刺。

启示: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歌颂饮酒,更是对自由、超脱精神的一种表达。李白通过轻松诙谐的口吻,为自己爱酒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但在这种洒脱的背后,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的无奈。人生在世,世俗纷扰,我们是否也能像诗人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从而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与超然?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秋浦寄内」李白  
qiu pu ji nei

「秋浦寄内」李白  

「秋浦寄内」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开鱼

Next
「渡荆门送别」李白  
du jing men song bie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