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山村」王建

yu guo shan cun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王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雨中山村的生活景象,通过一连串生动鲜活的细节,将一个春雨中寂静却忙碌的村庄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以质朴之笔勾勒出山村的自然风貌与农事活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乡土的深情。

前两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细雨中传来几声鸡鸣,山村里只稀稀落落有一两户人家。翠竹夹岸的小溪边,一条乡间小路曲折延伸,一座木板桥斜卧其上。

起句“雨里鸡鸣一两家”以耳朵可感的鸡鸣声,勾勒出山村清幽寂静的氛围。与平原不同,山村居民分散稀少,鸡鸣一两家正是山中村落的真实写照,静中有声,意趣盎然。第二句“竹溪村路板桥斜”则转入视觉描写,一条竹林夹岸的小溪旁,曲折的乡路蜿蜒而行,一座斜斜的小木桥横跨其上,自然天成,充满山村之美。两句共同营造出一幅淡雅的山村春雨图。

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婆婆和媳妇相互招呼着一同前往选蚕种,而庭院中央的栀子花独自盛开,却无暇顾及。

“浴蚕”即用盐水选种,是春蚕育种的重要步骤。诗人通过“妇姑相唤”一景,展现出山村人家的和睦与勤劳,生动描绘了农事之中的人情温度。而结尾“闲看中庭栀子花”,则别具匠心。看似悠闲,实则以“花之闲”衬“人之忙”,烘托出春忙时节的农家气象,且“栀子花”素有“同心”之意,其无人观赏之景,更从侧面点出春耕时节人们无暇他顾的生活节奏,结尾含蓄隽永,余韵无穷。

整体赏析:

全诗仅四句,却情景交融,构思精巧。前两句以山村自然景色入笔,从“鸡鸣”声起,再到“竹溪”“板桥”之景,寥寥数语,山村春雨图卷便扑面而来。后两句转入人物与农事,通过“妇姑”二人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村民的朴实与和睦,最后以“栀子花”一笔点染画面,使诗意由繁忙农事过渡到庭院静景,情调一转,意味更深。

诗人并未着力描写风雨山村之“奇”,而是从最自然、最生活化的角度切入,通过声音、路径、人情、花影等多个角度,将一个鲜活、生动、真实的山村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结构紧凑,节奏自然,情感含蓄,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田园美感,令人读后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写作特点:

以声入境,山村即现: 首句“雨里鸡鸣一两家”以雨声与鸡鸣交织成景,瞬间唤起读者对山村晨景的想象。稀疏的鸡鸣透露出山中人烟的稀少,点出地形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声造境,极具画面感。

以景铺路,自然天成:“竹溪村路板桥斜”写的是一条通往山村的幽径与一座简陋的板桥,自然简朴却极富诗意。这不仅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舞台,也体现出山民的生活方式质朴自然,诗中含画,画中含情。

以人写事,温情可感:“妇姑相唤浴蚕去”描写的是农忙中的家庭生活场景,妇姑和睦、共同劳作,平凡中见亲情。这种生活化细节的描绘,使诗句更富人情味,真实动人。

虚实相生,闲中见忙: 末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看似写闲,实则烘托春忙。用无人观赏的栀子花,侧写家家户户都在农事繁忙中奔走不息,虚实对比之中,山村春日的劳作图跃然纸上。

用物寓情,意蕴悠长: 诗中引入“栀子花”这一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象征意味。作为“同心花”,它既指春日之美,也隐隐带出生活中被忽略的情感细节,含蓄隽永,增添诗意。

启示:

这首诗通过细腻真实的笔触,再现山村春雨中的日常生活,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体察。它启示我们,真正动人的诗意,常常源于对平凡生活的细致描摹与真挚感受;无须刻意雕饰,只要心有所感,最朴素的景象也能写出最深沉的情意。在快节奏的当下生活中,或许我们更应留心身边那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它们正藏着诗意、温情与时间的馈赠。

关于诗人:

王建(约766 - 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十年(775)进士,曾官渭南尉、昭应县丞。穆宗长庆初,由太府丞转秘书丞。文宗太和年间出为陕州司马。晚年退职,居咸阳原上。他一生穷困潦倒,因此较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他反映现实的乐府诗,题材广阔,有一定思想深度。有《王司马集》八卷。

Total
0
Shares
Prev
「休日访人不遇」韦应物
xiu ri fang ren bu yu

「休日访人不遇」韦应物

「休日访人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韦应物 释义: 韦应物在休假日拜访同僚王侍御,正巧逢其不在家而写下这首诗。

Next
「望夫石」王建
wang fu shi

「望夫石」王建

「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王建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