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 其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赏析:
这首诗作于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描绘他与故人山间聚饮的场景,通过醉中感悟,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人生与自身存在的深刻思考。在平淡中透出隽永,于醇酒中寄托幽思,表现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第一联:“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老友欣赏我的志趣,提着酒壶一起相聚而来。
“赏我趣”体现朋友之间志同道合,不在乎功名利禄,只因赏识诗人的隐逸之趣而来,点出本次相聚的高洁起点,也为整首诗定下淡泊纯真的基调。
第二联:“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在松树下铺荆叶而坐,几轮酒过便已微醉。
“班荆”典出古礼,用来接待宾客,显得质朴自然;“数斟”即频频举杯,朋友间的情感不在言语,而在这一盏盏的共饮中慢慢沉醉。也暗示这种自由洒脱的生活节奏。
第三联:“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乡间长者们你一言我一语,喝酒也不拘礼节次序。
这一句将场景由诗人与故人,扩展到淳朴的乡人,描述的是醉中热闹的情景,酒席间无拘无束的交谈正是乡村生活自在而真诚的体现。
第四联:“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醉意浓时已然忘我,又怎会在意世间之物的贵贱?
此句神韵深远,诗人沉浸于自然与醉意之中,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这不仅是对物质追求的超脱,更是一种精神自由的体现,显现出隐士人格的清高与智慧。
第五联:“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悠悠然迷失于此间,不知留恋何物,唯觉酒中有无穷妙趣。
诗意渐入哲理层面,醉中迷离却生出感悟,正所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成为诗人与自然、天地、万物相通的媒介,也象征他心灵的寄托与自由的象征。
整体赏析:
全诗以质朴的语言、自然的节奏描绘了一次山村中的友人聚饮,从朴实真切的交游场景出发,逐渐进入一种忘我、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与友人、乡人共饮的描写,不仅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简淡乐趣,更映射出他脱离尘世、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尤其“安知物为贵”、“酒中有深味”两句,将人生哲思自然引出,于醉中自得其道,是一种恬淡中带有慧光的超脱之境。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借助具体的聚饮场景,层层推进至哲理的升华。从“赏趣”到“忘我”,再到“深味”,诗人以醉为线索,织就一幅浓淡相宜、情理交融的田园图景。全诗叙中带议,情中藏理,展现出陶渊明诗歌一贯的“自然天真”、“含蓄隽永”之美。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纷扰的尘世中,不妨保留一份纯粹的生活趣味与精神追求。所谓“酒中有深味”,不仅是对生活本真的品味,也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物的贵贱,而在于内心的通达和自由的心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物质的超然态度,陶渊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的人生图景。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