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庄凭吊乱世、追忆长安旧梦的代表作之一。韦庄生于唐朝末年,亲历王朝动荡,国势日颓,生灵涂炭。他目睹世道沉沦、宫廷荒淫,心中悲愤难平,于是借回忆长安旧游的繁华景象,反衬现实的破败衰乱。诗中以繁华盛景起笔,实则寓讽刺于描写之中,借追忆写今朝、以美景写哀思,表达了对贵族沉溺享乐、对国家命运日益倾覆的深沉忧思。
第一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往年我曾到五陵豪宅之地游历,夜半时分楼上传来清越歌声,明月洒满高楼。
诗人以“昔年”起笔,追溯往日的长安繁华。五陵原指汉代帝王陵寝,此处借指长安贵族聚居之地,象征王公贵戚之奢华。“子夜歌清”与“月满楼”构成一幅皎洁月色中传来悠扬歌声的画面,表面静美,实则流露出对贵族夜夜笙歌、不知忧国的讽刺意味。
第二联:“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树前点燃银烛照得如同白昼,沉醉于桃花美色间不觉春去秋来。
此联继续描绘豪门贵族灯火通明、昼夜不分的放纵生活。烛光如昼,象征沉迷不醒;“露桃花”暗指美人之姿,而“不知秋”更是点明他们对时节变换、世事兴衰毫无感知。这种沉湎声色、醉生梦死的生活,已脱离现实与责任,语句虽艳丽,讽刺意味却愈发明显。
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宴席上有名叫“无忌”的风流公子,座中有号称“莫愁”的佳人。
诗人巧妙借用典故:西园公子原是曹丕的别称,“无忌”字面上意为无所顾忌,暗讽当时权贵为所欲为;“莫愁”本是南朝歌伎之名,此处既指歌舞女子,也寓意她们无忧无虑、无知无觉。诗中男女一对,欢宴对舞,看似风流惬意,实则是对贵族阶层堕落的双重讥讽。
第四联:“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如今兵乱家破,一切荣华如梦已醒;唯有眼前夕阳西坠,江水默默向东流。
末联陡转现实,以“乱离”一词点出家国动荡、民不聊生的惨状。往昔的豪华与放纵俱成过眼云烟,面对衰败的现实,诗人唯见落日余晖、江水东流,象征着无法挽回的历史与无情时光,情感顿生苍凉,语调也从前联的隐讽转为沉痛感怀。
整体赏析:
《忆昔》通过写“昔”来讽“今”,以繁华盛景来反衬国破家亡,以华丽语言包裹深刻的忧思。全诗构思巧妙、章法严整,前半写歌舞升平、灯月交辉,后半揭示现实破败与梦幻的破灭。这种由繁入哀的节奏转化,使情感更具张力,也更能打动人心。诗人巧用“无忌”“莫愁”等典故,不仅工整对仗,更强化了诗歌的讽刺性和思想深度。
写作特点:
- 构思婉转,寓讽于景:以回忆繁华为引,实为今朝荒凉的反衬,诗人含蓄讽刺而不直陈,使诗意更显深远。
- 语言华丽,辞藻精致:全诗用语典雅、铺排有致,在对仗工整中隐含批判之力,风格亦庄亦谐,尤显高妙。
- 典故丰富,意涵多重:“五陵”“无忌”“莫愁”皆为历史典实,既点缀诗意,又深化主题,使讽刺更具文化质感。
启示:
韦庄通过这首诗不仅抒发了个人对旧梦的哀思,更对贵族阶层在国家危难之际仍沉溺声色的态度予以严厉批判。繁华背后是衰败的真相,梦境之外是苦难的现实。他以“江水东流”的无言之景,警醒世人珍惜国运、正视乱世。此诗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深沉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关于诗人:
韦庄(约836 - 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进士,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存词五十余首,有四十八首见录于《花间集》,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