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 箫声咽」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
这首《秦楼月》通过京城女子“秦娥”的视角,表达了她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借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等历史遗迹,抒发人生离别与世事无常的感慨。词中情感深沉,意境苍凉,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兴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第一联:“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箫声凄凉低沉,秦娥从梦中惊醒,望见楼台之上洒满清冷的月光。
诗人以“箫声咽”开篇,渲染悲凉氛围。“秦娥”象征着离别女子,她的梦境被凄切的箫声打破,梦醒后面对孤寂的月色,愁绪顿生。此句不仅写出了离别之苦,更表现了箫声对情感的催化作用,使得全词笼罩在一片哀婉的氛围之中。
第二联:“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秦楼之上依旧是那轮明月,年复一年,灞陵桥边的杨柳依然青翠,离别的伤感却永远不变。
“秦楼月”再次出现,既是对前句的呼应,也强化了月色的冷寂。杨柳自古便有送别的象征意义,而“年年柳色”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但离愁却未曾改变。“灞陵伤别”则点明了离别之地,使得词意更加具体而真切。
第三联:“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清秋时节,她登上乐游原,极目远望,却发现通往远方的咸阳古道早已杳无音信。
“乐游原”是古代登高望远之地,秋日的清凉与肃杀之感更衬托出人物的寂寥心境。“音尘绝”形象地描绘出她苦苦等待却毫无消息的无奈,既是现实的写照,也隐喻了命运的无情。
第四联:“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远方的消息早已断绝,只有西风萧瑟,夕阳的余晖照着那些沉寂荒凉的汉代皇陵。
诗人再次强调“音尘绝”,加深了思念的绝望感。“西风残照”描绘了一种苍凉的氛围,秋风吹拂,夕阳余晖映照着汉家陵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这一意象使全词的情感由个人离愁上升到对历史兴衰、世事无常的感慨,增强了作品的深度。
整体赏析:
这首词通过女子“秦娥”的思念,展现了离别的哀愁,同时借助历史遗迹的描写,赋予作品更深远的意境。全词情感由梦中惊醒的悲叹,过渡到对往昔离别的回忆,再到登高远望的期待,最终在秋风残照下升华为对世事无常的慨叹。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使情感层层递进,营造出既婉约又深沉的艺术氛围。
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意象:箫声呜咽,渲染了哀伤氛围;明月清冷,象征着寂寞与无奈;年年柳色,映衬着离愁的长久不散;咸阳古道的荒凉,暗示着等待的无望;汉家陵阙的残照,更将个人离别之痛推向历史兴衰的高度。这些景物既是对现实的描绘,又承载了深沉的情感,使词意更具张力。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离愁别绪,更通过“汉家陵阙”的意象,使整首词超越了单纯的儿女私情,触及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女子的思念与等待,与古道荒凉、帝王陵寝的衰败形成对比,使得离别之苦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显苍茫悲凉。整首词不仅诉说了一段个人的哀思,更隐隐映射出时间流转中的兴衰更替,使人读来倍感怅惘。
写作特点:
- 以景衬情,增强感染力。 诗人巧妙运用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使得全词既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共鸣。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词中情感从个人思念逐步上升到历史感慨,情绪递进,使得作品更具张力。
- 用典含蓄,意境悠远。 “灞陵伤别”点出了送别之地,“汉家陵阙”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使得整首词超越了个人情感,具有更广阔的意境。
启示:
这首词告诉我们,人生充满聚散无常,离别之苦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主题。诗人通过“年年柳色”的反复强调,让人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无法改变情感的深沉,正如现实中许多相聚离别的无奈,唯有珍惜当下,才能减少遗憾。此外,词中借助历史意象,将个人悲伤与家国兴衰联系在一起,提醒人们在感叹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应关注更宏大的历史与人生哲理。离别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惜别,更是时间无情的流动,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总是不断地告别过去,迎接新的未来。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