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写清秋时节与爱人离别后,词人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
上半段: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这里可引人悬思抒情主人公这些行动的原因和目的所在。词中可谓不着一字,而意脉潜隐。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原先潜隐着的意脉开始显豁,上升到表层意象。女词人眺望秋际云天,原来是期待丈夫的“锦书来”,所以,紧接着才有“雁字回时”一句。“雁字”可以是眼前实景,雁阵回归,嘹唳长空;亦可以是寄兴之景,因为鸿雁传书,已成为具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翘首企足、引领秋空,是为着等待丈夫的书信的意识一旦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解释。“轻”,悄然而行;“独”,独自一人是为着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在孑然只身中,去慢慢等待那雁传的尺素,去细细咀嚼那离别的伤情,去悄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这种情绪只属于她,因而无需有人结伴同来,更不必张扬开去。一切只有在“轻”中、“独”中,才会回味、咀嚼,才体验、领略得到。唯其如此,方显出思妇之情的独特,益见其情之深挚。
“月满西楼。” 不但呼应了起笔“红藕香残”的景象,而且组合成了一个空间系列环境:红藕、兰舟、雁字、西楼。占据这空间一角的则是满怀幽思的女词人。如果化为丹青,就是一幅绘画,产生出绘画美。“月满西楼”,以空间感透现出时态感。“满”字显示出时间的推移。女词人独上兰舟,引领眺望,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她深情,缱绻,执着,直等待到“月满西楼”。
下半段: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 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女词人和丈夫在两处作同一的感受、感应,表明女词人和丈夫的心灵感应是同一个节拍,可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结尾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两句词是女词人对相思情的独特体验和捕捉。相思之情,特别是心心相印的思念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以消遏,它铭心刻骨,像游丝一般地粘附着。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消除,却又会不自禁地钻入“心头”。女词人对这种情感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整首词不饰雕饰,语言质朴自然,显露出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它以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关于诗人:
李清照(1084 - 1156),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的诗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水星上其中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