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歌」张籍

ye lao ge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晚期,社会动荡,赋役繁重,民间疾苦深重。张籍以乐府旧题形式,采用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一位山中老农的生活困境,真实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与阶级对比下的不公现实。

第一联:“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一个年迈的农夫家境贫寒,只能隐居山中,靠耕作三四亩薄田维生。
起句交代人物身份与生存环境,揭示他因贫困逃离压迫、隐居山林的无奈处境,暗含社会动荡与官府苛政之背景。

第二联:“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庄稼稀疏而税负沉重,最终颗粒无收,所交粮食甚至在官仓中腐烂变质。
这两句展示了收成微薄与赋税沉重的矛盾,并以“化为土”传达出对统治者既剥削又浪费的不满与控诉。

第三联:“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年末时分,农具闲置在空荡的房舍里,老农只能呼唤儿子上山采集橡子充饥。
描写老农困苦至极的境况,“空室”与“橡实”深刻表现出赤贫状态,也突显一家老小挣扎求存的无奈。

第四联:“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的大商船上满载珠宝,船中所养的狗常年吃肉。
诗人以强烈的对比结尾,揭露社会阶层的不平与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公,贫富之间形成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冲击。

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一位“野老”之口,真实展现农民在沉重赋税下的艰辛劳作与悲惨生活,从深山种田、收成稀少到最后靠橡实充饥,每一步都沉重压抑。诗末一转,以富贾珠满船、狗食肉之景与前面描写的困苦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在无声的叙述中完成深刻批判,寓意深远,令人愤慨。张籍在诗中没有一句直接抨击,却处处皆为控诉,使情感愈加真实而强烈。

写作特点:

诗人采用口语化的平叙方式,融叙述与对比于一体,全篇无一字议论,却通过现实图景的强烈反差揭示了社会的不公。结构上层层递进,从老农的贫困生活写到“呼儿收橡实”的悲惨结局,再以“贾客珠百斛”“犬食肉”的画面做收束,形成巨大的反差冲击。语言简朴,却句句写实入骨,深具讽刺与揭露力量,展现出张籍乐府诗关注现实、批判不平的艺术风格。

启示:

这首诗通过刻画一个老农被剥削致贫的悲惨命运,传达出深切的社会关怀与对不公现实的沉痛控诉,启示我们关注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反思制度和权力的不公分配。它提醒后人,文学不只是抒情言志,更可以成为揭示社会真相、唤起良知与改革动力的重要力量。

关于诗人:

张籍(约768 - 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郎中,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他创作的乐府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在艺术上,他的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又平易自然。

Total
0
Shares
Prev
「登鹳雀楼」畅当
deng guan que lou

「登鹳雀楼」畅当

「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畅当 释义: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Next
「秋思」张籍
qiu si zhang ji

「秋思」张籍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