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入山寻访高人隐士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瑰丽深幽的山林画卷,同时寄托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雍尊师”是一位隐士,诗人通过描绘他的隐居环境及其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他高尚品格的赞美,并隐含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向往自由的心境。
第一联:“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群山陡峭,碧绿如洗,高耸入云;高人逍遥其中,不计岁月流逝。
这一联从大处落笔,开篇即展现出高山峻岭的壮丽景象。“摩天”二字极言山势之高,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接着转向人事,“逍遥不记年”描绘隐士远离尘世、淡泊岁月的生活态度,与山势的高远相呼应,使人景合一,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
第二联:“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拨开云雾,寻找通往隐士居所的古道;靠在石上,静听山泉潺潺。
这一联紧扣“寻”字,展现诗人探访隐士的情景。“拨云”写出山中古道的幽深神秘,也象征着诗人排除世俗杂念,寻求高洁之境的执着。而“倚石听泉”则从听觉角度刻画山林的清幽,突出了探寻过程中的愉悦与宁静,使画面更具动态感。
第三联:“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花间温暖,青牛静卧;松林高耸,白鹤安眠。
这一联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隐士居所的仙境般环境。青牛、白鹤都是道家文化中的象征,代表隐逸高人,寓意超凡脱俗。花暖、松高的环境描写则烘托出隐居之地的祥和静谧,渲染出清幽脱尘的意境。
第四联:“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交谈间,江面已染暮色;辞别后,独自走入暮霭沉沉的山间。
这一联描绘诗人拜访隐士后依依惜别的情景。“语来”二字省略了具体的交谈内容,却留下了无限遐想,表现出他们的投契畅谈。“江色暮”点明时间流逝,突出了离别的惆怅。而“独自下寒烟”则通过视觉和触觉描写,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在温暖与清冷的交错中落下帷幕。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寻访隐士的过程为线索,层层展开,既写景,也写人,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生动描绘,又有对隐士超然生活的赞颂,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向往与惆怅。诗歌情感起伏有致,从兴致勃勃的寻访,到宁静悠然的交流,再到独自归去的落寞,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尘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
写作特点:
- 景物描写壮美而富有层次感:诗人先写群山高耸,再写云雾缭绕的古道,继而展现隐士居所的安逸宁静,最后以江暮寒烟收尾,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
-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拨云寻古道”是动态描写,而“倚石听流泉”则是静态刻画,使画面生动而有节奏。“青牛卧”“白鹤眠”既有静态画面,又暗含生命的灵动,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 象征与意境相结合:诗人借“青牛”“白鹤”象征隐士的高洁,同时通过“寒烟”“江色暮”渲染离别的伤感,使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意味。
- 用语简练,意境悠远:全诗没有直接表达个人情感,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行动展现心理,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仕途的不满。它启示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之外,还有一方超然物外的净土,等待有心人去探寻。同时,诗歌也表现出人生的一种哲思: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沉醉尘世,我们都应保持一颗豁达自在的心,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美好。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