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xun nan xi chang dao shi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到南溪山寻访隐居的常道士时所作。表面上写的是寻人途中所见景色,实则通过一路上的山水描绘,展现出一种幽静淡泊、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传达出诗人对这种闲适隐居生活的欣赏与向往。全诗如一幅山水长卷,淡淡铺陈,处处透露出一种禅意的静美与高远。

第一联:“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我一路走来,山路上青草莓苔中依稀可见鞋履的痕迹。
开篇写“屐痕”印在“莓苔”之间,既点出道路鲜有人至,也暗示道士之隐深远。“莓苔”生长需时,说明平日少有行人踏至,道士所居之地自是远离尘俗之处。一个“见”字,便将人迹罕至与偶然寻访的情境交代得含蓄而有韵致。

第二联:“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白云轻浮,环绕着幽静的小洲;芳草萋萋,掩映着紧闭的闲门。
此联远近结合,白云缭绕静渚,是动中之静;芳草闭门,是静中之幽。写景极为精致,语气舒缓自然,把道士居所描绘得清幽脱俗、如世外桃源,映衬出常道士隐逸生活的清雅与从容。

第三联:“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雨后山中,松林愈发青翠;我循着山路,来到清泉的源头。
诗人以细腻的观察力捕捉雨后松林的变化,虽然未明写颜色,却令人神会,仿佛能嗅到雨后松香。顺山而行,则是一种归源之旅,也暗寓诗人探寻本真、向往自然的心境。

第四联:“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溪边花草似也含禅意,面对它们,我竟沉默无语。
诗人在寻访中终于与常道士相遇,然相对之际却并无言语,反映出一种“心领神会”的禅宗境界。溪花无言而有意,人与自然同体而忘言,一切尽在无声中,诗意与禅意融为一体。

整体赏析:

全诗宛如一幅娓娓展开的山水画卷,以诗人寻访隐士为线索,描绘了一路山水的清幽景象,传达出对隐逸生活的由衷敬慕。诗中没有一句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含蓄地勾勒出常道士恬淡自守、远离尘嚣的隐逸风貌。尤其尾联,以“溪花”与“禅意”并提,点出诗人所追求的内心静谧与心灵契合,不需言说,自能领悟。此诗可谓借景写人,写景传神,妙趣天然,韵味悠长。

写作特点:

此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极具画面感。语言清丽自然,用词不事雕饰却韵味十足。整体采用循序渐进的结构,从寻访之路写到所见之景,再到对隐士生活的感悟,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特别是末尾一联,于无声处显妙意,营造出浓浓的禅意氛围,使整首诗从写景转入哲理境界,意境高远,意味深长。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尘世纷扰中,不妨追寻一份内心的宁静。诗人用一段山中行旅,折射出人对自然与心灵自由的渴望。通过写景所传达的静谧、闲适和超脱,提醒我们,人生中真正的安宁,并非来源于外界的繁华,而是来自内心的淡定与超然。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的“禅意”便已在其中,无需言语,心领神会。

关于诗人:

liu zhang qing

刘长卿(?-约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少时读书嵩山中,后移家鄱阳(今江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进士及第。他的诗也属于王、孟一派,五言诗最著名,也最为自负,曾自以为“五言长城”,即是无人能超越的意思。

Total
0
Shares
Prev
「新年作」刘长卿
xin nian zuo

「新年作」刘长卿

「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刘长卿 赏析:

Next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
jiang zhou chong bie xue liu liu ba er yuan wai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