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罗隐

xue · luo yin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罗隐

赏析:

这首诗作于晚唐时期,作者罗隐生活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表面上这是一首咏雪诗,实则借瑞雪为题,深刻讽刺了达官贵人只顾自身享乐、对百姓疾苦毫无体察的冷漠心态。诗中融入了诗人对“丰年”的冷峻质疑以及对民间疾苦的沉痛关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民本情怀与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第一联:“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都说瑞雪是丰年的好兆头,可即使真是丰年,百姓的生活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开头便以人们对瑞雪的传统说法“瑞雪兆丰年”切入,语气看似随和,实则带有明显讽刺之意。“尽道”意为人人都说,暗含对那些高居庙堂、不问民间疾苦的贵族士大夫的批评。“丰年事若何”则用一句简洁的反问,质疑了丰年是否真正能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它不直接回答,却以沉默的力量揭示了现实的残酷。

第二联:“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长安城中还有无数贫寒百姓,对他们而言,这瑞雪不宜太多。
这一句表面温婉,实则讽刺锋利。作者故意以冷静、平缓的语气,说出一个令人寒心的事实:那些被视作“吉兆”的雪,于长安贫民而言,却是致命的寒冷来源。他们无衣可御、无屋可栖,不仅得不到丰年的好处,反而可能因风雪而丧命。这种“为瑞不宜多”的言外之意,是对“只知歌舞升平而无视民生”的特权阶层无情地揭露。

整体赏析:

诗人巧妙地以“雪”为题,实则对现实进行了有力控诉。他打破了传统咏雪诗中美化“瑞雪”的常态,用含讽带悲的语调,将达官显贵与城市贫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尽道丰年瑞”到“长安有贫者”,不仅是视角的变化,更是立场的鲜明转换。罗隐站在人民立场上看待“瑞”,为贫者代言,用沉静有力的笔触,揭示出“瑞”对于不同阶层意味着何种命运。

诗中讽刺而不失节制,冷静中蕴含热情,构思精巧,意蕴深远。它没有长篇大论,却以四句凝练而有力地传达出不平之声与悲悯之情,极具文学与现实意义。

写作特点:

本诗在形式上继承了古人“言近旨远”的风格,以平易之语揭示深刻主题,语言简练而富于张力。其一大特色是借物寓意,虚实相生:以咏雪入笔,实指社会现实;以丰年为话题,实质在批判社会不公。同时,它在讽刺中融入深切的同情,既冷峻又温情,使作品富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最可贵的是,诗人没有停留在抒情层面,而是将咏物、讽刺、关怀三者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诗作。

启示:

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一场瑞雪揭示了社会阶层间巨大的落差,也让我们认识到:在讨论“丰年”与“祥瑞”的时候,不能忘记那些仍在风雪中挣扎的“贫者”。它告诫世人,真正的祥和不仅在于天时地利,更在于人间有情、政治有度。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依旧具有现实意义——在追求繁荣与光鲜的同时,是否仍有人被遗忘在角落?罗隐以诗作呼唤良知,也启发我们用更深刻的眼光关照社会与人心。

关于作者:

Luo Yin

罗隐(833 - 909),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唐代诗人,杭州市人。他的诗有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入世精神,勇敢地以诗笔抗争社会的黑暗,抨击社会的弊政,反映社会的民生疾苦,抒写个人的坎坷遭遇。

Total
0
Shares
Prev
「菩萨蛮 · 枕前发尽千般愿」佚名
pu sa man · zhen qian fa jin qian ban yuan

「菩萨蛮 · 枕前发尽千般愿」佚名

「菩萨蛮 · 枕前发尽千般愿」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佚名 赏析:

Next
「绝句漫兴九首 · 其五」杜甫
jue ju man xing jiu shou v

「绝句漫兴九首 · 其五」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 其五」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