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 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 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古今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被贬任杭州通判之时。当时他仕途不顺,政见不合,却并未因此沉溺忧愤,反而借山水以抒怀,展现出超然物外的胸襟。这首词描绘的是他在七里濑水域泛舟所见的自然风光,不仅饱含着对江南水乡的热爱,更折射出他将人生荣辱化为虚无、从自然中体悟宁静的哲理之思。
第一段:“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一叶轻舟荡双桨,惊鸿般掠过平静水面。水天一色,波光如镜,鱼儿在水中翻动,白鹭点缀沙汀,景致清幽。穿越白昼清溪、寒冷晨溪、皎洁月溪,景象各异,美不胜收。
这一段描写舟行江上,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清美。前六句写江面动静结合之美:水清天朗,鱼儿跳跃,白鹭点水,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三句“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以时空跳转式手法串联起不同时间段的舟行经历,既突出了景色变化之美,也为下片抒发人生感慨埋下伏笔。
第二段:“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古今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群山重重叠叠如画,蜿蜒曲折似屏。想当年严子陵终老此地,却未必真识得山水佳境。君臣一梦,今古如烟,唯有远山、乱云、晓色长青。
这段由景入情,先写两岸群山景致,以“似画”“如屏”赞叹其变幻之美,展现出人在舟中所见山水之灵动多姿。接着转入哲理思考,以“虚老严陵”讥笑隐士钓名,也借此引出“君臣一梦”的人生虚幻之感。结尾三句将现实与历史、人生与自然对照,强调唯有自然山水才是恒久之存在,寓意深远。
整体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七里濑沿江行舟的所见所感。上片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描写舟行江上之景,水色天光、白鸟游鱼,兼有动静变化之美;下片则转而感慨人生的虚幻与大自然的永恒。词中既有清丽秀美的水乡画面,也有哲人般的洞察和沉思,体现出苏轼在贬谪生活中对人生与自然深刻的体悟与和解。
写作特点:
词作结构错落有致,前片写“舟行水上”,详尽描写水面景色与时空变幻;后片写“山重如画”,以寥寥数语点出山之形态,再转入深远哲思。语言精炼而不失灵动,写景层层递进,情思由景生发,诗情画意中蕴含着哲理思索。动静相间,虚实结合,使整首词意境幽深,韵味无穷。
启示:
这首词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礼赞,更是对人生虚名、朝梦浮华的反思。在变化不定的世事中,苏轼选择从自然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慰藉。他用这首词启发我们:名利如梦,唯自然之美恒久不变。我们应当学会在流转中寻常静,在纷扰中守住本心,淡然看待得失,以平和的眼光面对人生。
关于诗人: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