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写于李白入朝被谗言中伤、仕途受挫之后。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离开长安之际。诗人沿用了汉乐府旧题,通过诗歌表达仕途艰难的愤懑和对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首诗既有失望的惆怅,又有奋发的希望,塑造了一位怀才不遇、胸怀大志却命运多舛的诗人形象。
第一联:“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金杯中斟满价值千金的美酒,玉盘里盛放着价值万钱的珍馐美味。
这一联描绘了奢华的宴饮场景,看似富贵之极,实则是诗人反衬内心惆怅的铺垫。美酒佳肴本应令人畅快,但诗人并未沉醉其中,反而引出后文的愁绪。
第二联:“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我放下酒杯,搁下筷子,竟无法下咽;拔出佩剑,四下张望,心中一片茫然。
这一联描写了诗人面对美酒珍馐,却因满腹愁绪而食不知味的情境。“拔剑四顾”不仅表现了他的愤懑和无助,也象征着他在现实困境中找不到出路,表现了内心的迷惘。
第三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要渡过黄河,却见河水结冰阻断道路;想要登上太行山,又见大雪封山难以前行。
诗人以极具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象比喻自己仕途的坎坷。黄河封冻、太行积雪,象征了通向理想之路的重重阻碍。这种直观的描绘强化了诗人遭遇困境的艰难现实,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心境的低落。
第四联:“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时曾在碧溪垂钓,又曾在梦中乘舟直达太阳之旁。
这一联借用典故,表现诗人对前途的幻想。“垂钓碧溪”指姜太公隐居垂钓,最终辅佐周武王成就大业;“乘舟梦日”则暗指伊尹曾梦见自己驾舟至太阳旁,后来辅佐商汤,成就一番事业。这两则典故表明诗人仍心存希望,希望自己终能像古人一样遇到明主、施展才华。然而,这种希望又带有梦幻色彩,隐含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诗歌的情绪更加复杂。
第五联:“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啊,行路难!人生道路充满岔路,如今该何去何从?
这一联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连用两次“行路难”加强语势,表达仕途受阻、前途未卜的迷茫与无奈。“多歧路,今安在”不仅是对现实困境的慨叹,也表现了人生抉择的艰难。
第六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终有一天,我会乘着长风破浪前行,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这两句化用了南朝宗悫的名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表现了诗人不愿向命运低头的豪情壮志。他坚信尽管目前身处逆境,但总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乘风破浪,实现理想。这种强烈的自信和不屈精神,使全诗的基调由悲愤转向豪放,展现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情感的起伏变化,表现了诗人从迷惘、悲愤到昂扬奋起的心路历程。诗人先是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却无法开怀,表现了心中的愁闷;随后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受阻,进一步渲染困境;接着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仍怀抱理想;最后以“长风破浪”收尾,展现豪迈豁达的精神,给人以鼓舞。整首诗情感激荡,跌宕起伏,充分展现了李白旷达而不屈的性格。
写作特点:
- 运用比兴:诗人以“黄河冰封”“太行雪阻”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 典故引用:诗中引用姜太公垂钓、伊尹梦日等典故,使诗意更加深远,也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寄望与坚持。
- 情感层层递进:诗歌从悲愤、迷茫到奋起、昂扬,情感波动鲜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诗歌采用三五七言结合的句式,使整首诗节奏流畅,富有音乐美。
启示:
《行路难》不仅是李白个人仕途坎坷的写照,更是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诗人用比兴和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不甘,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的情感波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而诗歌最后仍以昂扬之势收尾,传递出“风雨之后见彩虹”的信念。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旅途充满荆棘和歧路,但只要不放弃希望,总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