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亭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与周围景物,抒发了诗人怅然若失、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诗中景与情相互映照,层层递进,既有画面感,又有深沉的情思。
第一联:“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唱罢一曲送别的歌,你便解缆乘舟远去,岸边青山红叶相映,江水湍急奔流不息。
开篇写送别之时的动作与眼前所见景象。“劳歌”是古人送别的习俗,点出送别的正式氛围;而“解行舟”写出友人行舟之迅速,使送别显得匆忙、无奈。第二句中红叶青山,色彩斑斓,看似壮丽,却因情绪反差反衬出诗人的惆怅——美景越盛,离别越苦。
第二联:“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日暮时分,我从醉意中醒来,你已乘舟远去,满天风雨中我独自下了谢亭西楼。
这两句写送别之后的孤寂情状,突显时间的推进与情绪的转折。诗人酒后入梦,醒来已是黄昏,风雨迷茫,渲染出一种哀愁难抑、空寂惆怅的气氛。友人远去,山川不见,只余风雨,结句以“下西楼”收束,动作简洁而意象深远。
整体赏析:
全诗仅四句,却时间、空间、心理三线交织,层层推进。从“劳歌送别”到“风雨独下西楼”,不仅写出送别时的情境,还通过色彩与声调的转换,营造出由明丽走向凄清的情感轨迹。诗人善于以景寓情,借自然风物映照内心情绪,使诗意更显幽远。送别原是伤感之事,而诗中先写热烈美景,后转苍茫风雨,极具跌宕之美。
写作特点:
本诗在短短二十字中,结构紧凑、情景交融,尤善用色彩与时序烘托情感。开头“劳歌”引出仪式感,继而“红叶青山”铺设绚烂背景,再到“日暮酒醒”与“风雨下楼”构建哀愁意境。诗人在视觉、听觉、动作描写上的转换,增强了画面感和共鸣力。其景之美与情之深达到了高度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启示:
优秀的诗歌往往不在直抒胸臆,而在含蓄传情、借景寓意之中。诗人许浑没有正面描述“我”如何难过,也没有用感伤直白的词语描写离愁,而是通过一幅幅富有层次的画面——如红叶映山、水流湍急、酒醒日暮、风雨西楼——来表达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以景写情、情中有景”的手法,能够使读者在画面中体会诗意,在意境中感受情绪,极富美学张力与共鸣力量。同时,诗中的时间推进与空间转换也给我们启发:情感的深度往往通过节奏的铺陈、景物的对比而自然显现。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中的表达,我们都可以尝试用具象的事物、细腻的描写来传递情感,让语言更有温度,情感更有分量。
关于诗人:
许浑(约791 - 858),唐代诗人,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