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赏析: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晚年闲居瓢泉之时。彼时南宋朝政腐败,权贵苟安偏安,不思恢复失地。辛弃疾屡屡进谏无果,壮志难酬,心中郁结,唯以酒遣怀,此词即是他借醉抒愤、遣兴自嘲之作。
第一段:“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醉酒中暂且放声欢笑,哪里还有时间去烦恼发愁?最近我才发现古人书中的道理,居然没有一句是可信的。
词人表面上说要贪图醉中欢笑、不愿愁苦,实则以“且”字传达出“强作欢颜”的深意。这种强颜欢笑,比直抒其愁更显沉痛。接下来的“信著全无是处”,看似对古人书的全盘否定,实则是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发泄。古书中倡导的仁义忠诚,本是词人毕生信奉之道,但如今却被南宋权臣颠倒黑白,处处打压,词人无奈之下,借醉宣泄,极具反讽意味。
第二段:“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昨夜我醉倒在松树下,竟问松树我醉成什么样了。我见松枝晃动,以为它要来扶我,便挥手推开说:“走开!”
这一段以轻松荒诞的笔调描写醉态,实则寓意深远。词人将自己比作醉人,而那“松”却似有灵性般来扶,词人执拗地拒绝,不愿假借外力扶起,凸显其清醒而倔强的内心。这种“醉中不愿他扶”的细节,正是对南宋朝廷软弱依赖、毫无气节的强烈讽刺。词人即便跌倒,也不屈服、不依赖,与当时“醉而不醒”的统治阶层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赏析:
全词看似调侃自嘲、醉语连篇,实则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词人借酒浇愁、以醉讽世的深意。上片以狂言否定古书,是对现实中道义沦丧、正义无声的控诉;下片则以醉倒松下的幽默描写,折射出词人虽困顿却不愿低头的坚毅风骨。全词语言明快通俗,情境生动,风格介于清逸与豪放之间,既有倔强孤愤,也有潇洒自解,极具晚年辛词的个性神韵。
写作特点:
这首词中辛弃疾巧用醉态,虚实结合,寓愤怒于嬉笑,寓讽刺于自嘲,艺术表现极具新意。语言上白描入笔,通俗中藏锋,松树的拟人化描写尤为传神,使整首词极富画面感与戏剧性。同时,全词不乏哲思,“信著全无是处”虽似狂言,实则逆向表达对道义失落的哀痛,是辛词常见的“醉语中藏真理”。
启示:
这首词表面嬉笑怒骂,实则传递了深刻的人格力量和家国情怀。在世道混浊、理想难酬之时,辛弃疾并未随波逐流,而是以孤傲姿态坚守信念。即便醉倒松下,也不求人扶,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提醒我们在纷扰浊世中守住自我,不失方向。
关于诗人:
辛弃疾(1140 - 1207),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不仅是南宋文坛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词体革新的关键人物。辛弃疾的一生充满爱国豪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他的词作既是时代的见证,也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