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四首 · 其二」
李商隐
讽讽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啃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宽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棍思一寸灰。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二首,延续了第一首男子对远方心上人的思念,但在这一首中,焦点转向了幽闭深闺的女子。她被禁锢于闺房之中,无法如约与情人相见,内心充满了失落与痛苦。诗中借助自然景象、闺阁细节与典故,展现出女子被囚禁的无奈,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与幻灭。
第一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东风拂面,细雨飘洒,荷塘之外传来阵阵轻雷声。
诗人用“东风细雨”渲染了一种春天的氛围,既象征着春意萌动,也暗含几分迷茫与愁思。而“芙蓉塘外有轻雷”则是暗示着某种未能实现的期待,如同雷声虽响,却未见真正的风雨,象征着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与迟迟未能实现的承诺。
第二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金蟾形的香炉焚香缭绕,玉虎装饰的辘轳汲水而回。
这一联写闺阁生活的寂寥与深锁。香炉的香气飘散,象征时间流逝,而井中辘轳的往复,则衬托出女子日复一日的孤寂生活。这两件静物的描绘,不仅表现了女子的幽闭处境,也暗示了她心绪的起伏——如香气四散的思念,又如辘轳牵引的情丝,却始终无法挣脱现实的束缚。
第三联:“贾氏窥帘韩掾少,宽妃留枕魏王才。”
贾氏曾隔帘偷看韩寿的英俊模样,宓妃赠枕倾慕魏王的才华。
诗人借用两个典故来表达女子对爱情的渴望。贾氏爱慕韩寿的俊美,宓妃欣赏魏王的才情,尽管结局各异,但都反映出女子对爱情的期待。然而,对于诗中的女子而言,她却无法如这些女子那般追寻爱情,只能深陷闺阁,怀着幽幽的哀愁。
第四联:“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日的情思啊,切莫像花儿那样绽放,否则相思便会化作飞灰。
这两句情感强烈,充满了悲剧色彩。诗人劝诫自己不要让爱情的渴望像春花一样绽放,因为每一寸思念都会化作灰烬,象征着爱情的幻灭。这种由炽热到毁灭的情感转折,使得整首诗的情绪更加深沉,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哀怨与悲愤。
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闺阁环境的描绘,细腻地展现了女子被禁锢的现实和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诗人巧妙运用了自然意象、器物描写和典故,以多层次的笔法表达女子的痛苦与希望落空的悲哀。从春风细雨到闺房静物,再到爱情典故的借喻,最终在“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慨叹中,女子的爱意最终化作灰烬,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写作特点:
- 借景抒情,含蓄深远:诗人巧妙运用“东风细雨”“芙蓉塘”“香炉”“辘轳”等意象,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女子内心的寂寞与痛苦。
- 典故融入,增强意境:贾氏偷看韩寿、宓妃赠枕魏王等故事,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同时也使诗意更加深远。
- 情感递进,层层深化:从外界的春景,到室内的闺阁之物,再到心中的爱恋,最后归于相思成灰的悲叹,诗歌的情感一层层推进,最终达到高潮。
启示: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闺中女子的爱情悲剧,也隐喻了诗人自身仕途受阻的苦闷。女子幽居深闺,难以追求所爱,而诗人同样被现实困住,理想无法实现。诗中那种炽热的情感最终化作灰烬的意象,象征着理想破灭的无奈与痛苦,也引发了后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思。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