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赏析:
这首诗以巫山神女的传说为主线,通过描绘三峡风光、神女幻象与旅人情感的交融,展现出一种幽艳迷离的艺术境界。诗人在行舟至巴江上峡时,被山川景色与神话传说所触发,于是借古人梦神女的典故,将现实与传说巧妙融合,既有山水之美,又含人生感怀。
第一联:“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巴江进入峡谷,重重山峦叠嶂;阳台山旁的十二座碧峰陡峭峥嵘。
诗人开篇即点明所至之地——巫峡,借景入诗,勾画出奇峻幽深的山川画面,暗示即将进入神秘传说的氛围。
第二联:“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楚王外出打猎正值暮雨潇潇,夜里宿于高丘梦见神女。
改写宋玉《高唐赋》中的典故,使楚王梦遇神女之事与“巫山雨”相映成趣,亦隐含诗人自身与神女心神相通的幻想。
第三联:“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淡红的云烟裹挟着湿润艳丽的身影,神女化作行云飞逝,星光亦渐稀疏。
神女的出场与离去如梦如幻,细腻描写中流露出缥缈之美,兼具神秘与柔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第四联:“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极目远望却再也不见神女踪影,忽听猿啼三声,泪水沾湿了衣襟。
梦境消散,幻象消失,诗人沉浸在惆怅与空虚中,猿声唤醒愁绪,为诗收束出浓重的悲凉与孤独。
整体赏析:
全诗以梦幻般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途经巫峡所引发的幻想与感伤。诗中神女的形象,既有楚王梦中神女的神秘浪漫,又融入现实山水景观的迷离幻象,达到了诗与画、神话与现实、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汇融合。诗人仿佛在峡中重历了楚王梦游阳台的经历,将自身感怀投射其上,使得神女之梦变成了诗人的梦,诗意也由此升华。
写作特点:
此诗构思精巧,用典自然,将历史神话与眼前实景完美结合,既不突兀,也不矫揉。语言凝练优雅,用“轻红”、“流烟”、“明星稀”等词汇营造出幽美幻境;结构上先实后虚、再归实,递进有致,情感抒发深切动人。特别结尾“猿啼三声泪滴衣”化用谚语,将情绪推至高潮,形成共鸣。
启示: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山川神话的敏感与浪漫构想,也表现了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情感寄托。它告诉我们,真正动人的诗篇,往往在虚实之间、古今之际找到了连接点,情感与想象结合,才能创造出深远动人的意境。巫山神女的美,不仅存在于传说中,更存在于诗人心灵深处的那份寄望与惆怅之中。
关于诗人:
孟郊(751 - 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的诗四百多首,多是乐府和古诗,大多倾诉个人穷愁孤苦,表现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也有部分诗作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对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予同情。用字造句力避平庸,追求古拙奇险,诗风冷峭,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