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王维

wei chuan tian jia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彼时王维的政治生涯遭遇挫折,因所依附的张九龄被罢相,王维一度失意仕途,心情低落。诗人漫步田间,在渭河流域农村的黄昏时分,偶见一幅农家晚归图,内心泛起无限羡慕之情,于是信手写下此诗。诗中既有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摹,又含有对自身仕途失意的感慨,真实而动人。

第一联:“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村庄上,深巷中牛羊纷纷归来。
这一联是远景画面铺陈,交代了时间(黄昏)、地点(墟落)和情景(牛羊归来),营造出一种宁静、温暖的晚归气氛。“斜光”与“穷巷”一远一近,给人以深邃的视觉层次,犹如一幅黄昏农家图缓缓展开。

第二联:“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村中的老翁思念放牧未归的孙儿,拄着拐杖倚门守望。
镜头逐渐推进,由整体村景转向人物特写。诗人通过老人与荆扉的静态描写,将亲情表达得含蓄深沉。画面宁静中带有一种动人的温度,也透露出农家生活的质朴与人情之美。

第三联:“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野鸡鸣叫,麦苗正抽穗;蚕儿熟眠,桑叶已渐稀。
这一联转向自然细节,点明时令正值春末夏初。诗人以“雉雊”“麦秀”与“蚕眠”“桑稀”两组对仗句描绘出农耕与养蚕两种生产状态,动静结合,既写物态之丰美,也体现了农事时节的紧迫与节律感。

第四联:“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彼此相见,依依不舍地交谈。
画面又转向人物群像,展现出村中农夫的归途与交流。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停步闲谈,句中“语依依”极富人情味,使人感受到乡村的温情与纯朴,也让诗人对这种和谐温馨的生活充满向往。

第五联:“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看到这样的闲适景象,我不禁生出羡慕之情,怅然吟诵起《式微》。
最后一联由景入情,点明全诗主旨。面对闲逸安然的田园生活,诗人由衷羡慕,进而引发“式微”的感慨。《式微》出自《诗经》,原意为忧叹君子仕途受阻,志不得展。此时王维正值政治失意之际,因此以《式微》收束全篇,首尾呼应,也寓有自伤之意。

整体赏析:

全诗共十句,构图如画,镜头缓缓推进,层层展开。从远景到人物特写,从自然描写到人情描摹,最后升华为内心抒情,诗意如水,波澜不惊,却情感丰沛。诗人不着一字议论,而是让一幅农家晚归图本身说话,让那份宁静、安详、自足的田园气息在心头漾开。正因为王维的诗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使这首作品不仅成为田园诗的典范,也映照出诗人精神上的挣扎与慰藉。

写作特点:

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以景写情”“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诗人并未直接抒发仕途失意的愁绪,而是通过描绘农家的闲适生活,反衬出自己在官场沉浮中内心的羡慕与向往。语言清新自然,画面转换自如,节奏平缓悠长,极富视觉与情感张力。最后引用《式微》,使全诗在不动声色中达到情感的高潮,体现出王维诗中“淡远”“深沉”的独特审美风格。

启示:

这不仅是一首描绘农家暮景的田园诗,更是一曲仕途失意者对宁静生活的深情凝望。它启示我们,在人生烦忧之际,也许可以在最平凡的风景与最朴素的生活中寻得慰藉。诗人虽身处世途,但他的心早已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生根——这种心灵的“回归”,正是王维诗歌最动人之处。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闲适的田园之美,依然具有深远的人文意义。

关于诗人:

Wang Wei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

Total
0
Shares
Prev
「西施咏」王维
xi shi yong

「西施咏」王维

「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

Next
「杂诗」王维
za shi wang wei

「杂诗」王维

「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