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072年,时值苏轼任杭州通判。他在六月二十七日泛舟西湖,途中遭遇骤雨,后登望湖楼饮酒题诗,共作五首七绝,此为第一首,描写的是诗人在船上所见的暴雨奇观和西湖美景,展现了他即景成诗、妙笔生花的才情。
第一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浓黑的乌云翻滚如同泼墨,还未遮住远山,白亮亮的雨珠如跳动的珍珠纷乱地落入船中。
这两句通过色彩对比和动态描写,呈现出暴雨将至时天色骤变的壮观景象。“黑云翻墨”写出乌云压顶、天幕低垂的气势,“白雨跳珠”形象描绘豆大的雨滴急骤砸落,如珠跳溅,扑面而来,极富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
第二联:“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一阵席卷大地的狂风吹散乌云,风雨之后,望湖楼下的湖面清澈如镜,与天一色。
风起云散,暴雨戛然而止,水天一色的湖面随之呈现出宁静祥和之美,形成前后强烈的对比。“水如天”四字写尽雨后西湖的空灵清润,意境深远。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展现出一场骤雨的来去匆匆和西湖的多变风貌。由乌云压顶到骤雨倾盆,再到风雨顿歇、水天澄澈,转折迅速而自然,如写意山水般信手拈来。诗人敏锐捕捉刹那景象,赋予自然以灵动与神采,折射出他闲适自在、旷达洒脱的心境。
写作特点:
全诗仅二十八字,却色彩斑斓、动静结合、气象万千,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概括力。用墨写雨,用珍珠喻滴,以静衬动,以动映静,诗中既有雄浑磅礴的气势,也有清新空灵的画意。苏轼的诗风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豪放中见温婉,洒脱中见精妙。
启示:
这首诗以自然之景寄托心中情感,展现了“骤雨易过,风光常在”的哲理。人生中的风雨虽猛烈,却也转瞬即逝,正如苏轼笔下那“水如天”的澄明境界,是对雨过天晴、困顿之后仍见光明的生动写照。它提醒我们,面对人生突变之时,应当有豁达的心胸,欣赏风雨中的美,也静候风过云散的晴空。
关于诗人: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