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赏析: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许浑所作,描述的是他途经秦始皇陵的情景,并通过这段经历表达了对秦始皇和汉文帝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评价。秦始皇的暴政与汉文帝的仁政成为诗人批判历史和权力的载体,诗中通过陵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两位帝王不同治国理念的看法。
第一联:“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冶城之地气势如龙盘虎踞,周围树木层层,仿佛天地间的雄伟气势。这个巍峨的帝王之墓,最终也难逃崩塌的命运。
这两句通过描写秦始皇陵的雄伟和历史的无常,诗人通过“崩”字一词将原本壮丽的景象打破,暗示即使曾经强大如秦始皇,最终也难逃历史的冲刷和衰败。通过强烈的反差,诗人传达了对秦始皇暴政的批评。
第二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在这片青山和秋草之间,路人经过时,只会恭敬地拜谒汉文帝的陵墓。
此联对比了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尽管两者的陵墓都坐落在山间,但人们选择向汉文帝表示尊敬,突显了汉文帝仁爱治国的声誉,而秦始皇的暴政使得后人对其无感,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和汉文帝的陵墓的描写,表面上看似是在描述一处历史遗迹,实际上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教训。通过“崩”字的运用,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秦始皇暴政的强烈批评,也反映出历史中权力的无常。与之相对的是,汉文帝的陵墓则象征了仁政和为民所爱的治国理念,诗人通过对比使两位帝王的政治风格和历史影响得到了充分展现。这首诗虽然表面是写历史人物,但实际是在揭示权力与历史的关系,表达了对暴政的愤慨与对仁治的怀念。
写作特点:
- 意象对比鲜明:诗人精心选取"龙盘虎踞"与"秋草青山"两组意象,通过秦始皇陵的雄伟壮观与汉文帝陵的朴素自然形成强烈视觉对比。这种空间意象的并置不仅展现了两座陵墓的外在差异,更暗喻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
- 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诗中不见直白批判,但通过"崩"字的精准运用,将物理建筑的坍塌与政治权威的瓦解双重含义融于一字。特别是"唯拜"二字,以路人自发的选择行为,含蓄而有力地表达了民众的历史评判。
- 历史议论精炼深刻:诗人以"势入浮云亦是崩"七字,凝练概括了暴政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又以"一种青山"的相同自然环境下不同的历史待遇,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历史"的永恒真理。这种以小见大的史观表达极具穿透力。
- 艺术结构匠心独运:前联极写秦始皇陵的巍峨之势,后联转写汉文帝陵的平凡景象,形成先扬后抑的转折结构。而"青山秋草"的同一场景中,通过路人"唯拜"的选择性行为,在空间统一性中凸显历史评价的差异性,展现高超的艺术构思。
- 语言锤炼精妙:"崩"字既描摹陵墓的物理状态,又暗示政权的瓦解;"唯拜"的"唯"字强调选择的排他性。诗人善用具有多重意蕴的词汇,在简练语言中蕴含丰富历史思考。
- 象征手法运用:全诗将具体的陵墓景观升华为历史评判的象征符号,秦始皇陵的"势入浮云"象征其好大喜功的统治风格,汉文帝陵的"秋草"环境则象征其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这种象征性描写使诗歌获得超越具体史实的普遍意义。
启示:
这首诗虽短,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与历史哲理:**真正的尊重不在于金字塔般的陵墓,也不来自曾经的武力与声威,而源自仁政之下人心的敬仰。**暴政虽能一时压服天下,却不能赢得历史的宽恕;而仁政虽无赫赫之功,却能流芳百世。许浑通过帝王陵墓的对比,提醒我们功业与声名终会随尘土湮灭,唯有德行能够穿越时间、镌刻人心。这种对政治伦理与历史评判的深刻反思,不仅对古人是警钟,对今天的人依然具备启示意义——身居高位者应思其本,行于世者应重其德。
关于诗人:
许浑(约791 - 858),唐代诗人,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