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阳关图二首 · 其一」
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赏析:
这首诗是黄庭坚为李伯时所绘的《阳关图》题写的诗。李伯时以王维《渭城曲》为题材作画,描绘“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意境。黄庭坚在这幅画上题诗,借助诗歌艺术对画作的情感进行了升华,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凉和苍茫的意境。
第一联:“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离别的悲歌令人肝肠寸断,虽无具体形象,却牵动人心;而李伯时将其画作图卷,即便无声无息,依然令人心碎断肠。
首联对比了音乐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音乐是无形却有声的,绘画是有形却无声的。诗人感慨,即便没有音乐的凄婉,李伯时的画依旧传达出令人断肠的离别之情。这两句展现了艺术感染力的共通性,强调了绘画对悲离愁绪的深刻表现。
第二联:“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可以想象,那西出阳关的路上,北风吹拂,草儿伏地,隐约可见成群牛羊在旷野中悠然吃草。
诗人以想象拓展画面的意境,从画中“阳关”之景,推想到更远的边塞荒漠。诗人引用《敕勒歌》中的意象,借“北风低草见牛羊”描绘了边塞的苍茫与辽远。这一画外之景,不仅丰富了画的内涵,也让离别之情更显深远悠长。
整体赏析:
黄庭坚的这首诗独具匠心,不仅赞美了李伯时画作传神的艺术魅力,更在诗中突破了画面限制,将离别的愁绪进一步延展。诗人通过联想和补充,将《阳关图》中未能直接展现的西域景象、边塞风情融入其中,增强了诗画交融的意境。诗歌前后两部分既对照又呼应,情感由淡入浓,由眼前之景推至辽远之境,充分展现了诗人情感的起伏与思绪的延展。
写作特点:
- 诗画结合,互为补充:黄庭坚的诗在赞美画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其意境,以诗意丰富画意,以画面增强诗意。
- 对比手法,突出感染力:诗人以“无声”对比“有声”,强调绘画虽无声,却与音乐一样能够传达哀怨离情,别具匠心。
- 借典抒情,意蕴深远:诗人借用《敕勒歌》的意象,以“北风低草见牛羊”渲染出西出阳关后的苍凉与寂寥,进一步深化了离别主题。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诗歌与绘画相互补充、相互成就的艺术魅力。它提醒我们,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在共通的情感中打动人心。同时,诗人将离别的伤感与边塞的苍茫结合,表现了人生旅途中的孤寂与无奈,传达出在离别中寻找慰藉、在苍凉中寄托思念的深刻情感。
关于诗人:
黄庭坚(1045 - 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黄庭坚的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的影响而形成的江西诗派,开启了南宋的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