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途经乌江亭时所作。诗人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楚汉战争,借用项羽的失败,感慨历史中的胜败与个人命运,传达自己对英雄气节与失败态度的思考。
第一联:“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是兵家常有的事情,无法预料,能够忍受羞耻和屈辱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这两句强调了历史中的胜败无常,真正的英雄在于如何面对失败与耻辱,不因一时的挫败而屈服,反而要有承受压力、重新振作的勇气。
第二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的年轻人多才多艺,若能卷土重来,胜负未可知。)
诗人认为,江东子弟具有重整旗鼓的潜力,如果项羽能忍辱负重,再度出征,战局未必已定,暗示人生的转机有时就在于重新站起来。
写作特点:
- 现实与历史的结合:诗人通过项羽的失败,结合实际的历史事件和战争的无常,提出历史并非只有定局,强调胜败未可知。
- 批评与启示并存:诗人不仅批评项羽未能反思失败,且通过“包羞忍耻”提出如何应对失败的哲理,展现了历史的教训与个人抉择的重要性。
- 直白而深刻:全诗语言直接,讲述历史经验并非晦涩难懂,而是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考。
整体赏析:
杜牧通过这首诗在历史的背景中,对楚汉相争中的项羽进行反思与批评,强调了“包羞忍耻”的重要性。在项羽的失败上,诗人提出了“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假设,表明了如果能从失败中站起来,结果仍有可能改变。全诗简练有力,直截了当地传达出失败后的反思和重生的勇气,也揭示了英雄气节与命运对抗的主题。诗人既在批评历史人物,也在传达生活哲理,警示人们面对失败不应气馁,要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启示: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强调了面对失败时应该有的心态和应对策略。诗人通过对项羽的评价,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有勇敢面对失败,承受羞耻,才能在挫折中重新站起来,寻找到反击的机会。杜牧指出,历史的成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结果,更取决于人物是否具备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应对逆境的智慧。通过这首诗,诗人提醒人们,失败并非终点,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心态、恢复信心,继续向前。
关于诗人:
杜牧(公元803 - 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时进士,历官弘文馆校书郎,州刺史,中书舍人。晚唐诗人中,他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人,后人并称李商隐与杜牧为“小李杜”。其诗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