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676年,是王勃在赴交趾探望父亲途中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时所作。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设宴招待宾客,王勃在宴会上即席赋《滕王阁序》,并附上此诗。诗篇凝练含蓄,意境空灵,与辞章华美、纵横捭阖的序文互为表里,共同成为初唐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一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巍峨高阁俯临江岸,当年佩玉鸣鸾、载歌载舞的盛会早已结束。
首句以高阁临江,奠定全诗宏阔的空间基调;次句则写滕王昔日登阁豪华宴饮已成往事,在对比中隐含盛衰之感,哀而不伤。
第二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晨曦中画梁似与南浦浮云共舞,黄昏时珠帘卷起西山细雨飘来。
此联写景更显空灵而富动感,云飞雨卷,生动勾勒阁内寂寥又高远的氛围,亦寓写楼阁不再为人欣赏的孤寂。
第三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空中的闲云、潭中的倒影悠悠飘荡,世事变幻、星辰轮转,已度过几个秋天了。
这一联转入时间维度,从视觉景象引出宇宙更替与人事沧桑,节奏舒缓而意境深远,为全诗抒情的高潮。
第四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那昔日登阁的滕王今日又身在何处?只有栏外滔滔江水依旧奔流不息。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表面是追忆滕王,实则是对历史无情、人生短暂的感慨;以长江东流不息反衬人物生命的短暂,将盛衰之叹升华为哲思。
整体赏析:
此诗从描绘滕王阁的壮丽高远入手,逐步转向对人生流转、盛衰无常的哲理沉思,形成由实入虚、由景入情的内在逻辑。起句以雄浑的空间描写抓人眼目,次联写云雨缠绕阁楼,添一份空灵与冷寂;中段节奏缓慢,引入“物换星移”的时间主题,表现作者超越个人离愁的深沉怀古之思;结句再回到当下现实,以江水不息映照人事消逝,情境融合,意味无穷。
诗中写景兼具层次与广度,虚实结合,意象转换自然,充满流动感。整体结构收放有致,调度自如,字句虽简,意蕴极丰,表现出王勃在青年时期即具备极高的艺术掌控力。
写作特点:
- 时空交融,结构宏大:诗中高度融合空间(高阁、江渚、潭影、云雨)与时间(日悠悠、几度秋、物换星移)意象,将有限的诗句展开为无边的时空画卷。尤其“物换星移几度秋”“槛外长江空自流”等句,体现出诗人超越时地局限的视野。
- 善用实词,语言凝练:诗中多用实词,句句扎实而不滞重,结构严谨,节奏清晰,尤其“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几乎没有虚词,却因“飞”“卷”两个动词而气韵生动,典型体现唐诗“实而不死”的风格。全诗对仗严谨,如第三、四联尤显工整而自然,其中尾联采用“侧扇对”,上下句虽成对仗,却一开一合,不显机械,增强了语言的流动性,奠定了唐代律诗对仗技法的发展基础。
启示:
这首诗不仅展现王勃才情横溢的青年风貌,也寄托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哲学思索。它启示我们:无论人生如何荣华或落寞,最终都会归于时间长河之中,唯有精神与文字可以超越此岸,流传久远。在快速更迭的时代中,仍要如诗人那般,心怀高远,守住内在的清明与思索。
关于诗人: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年十四,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
其诗偏重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仍流于华艳。明人辑有《王子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