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0年前后,李白游历至五松山(今安徽铜陵县南),夜宿于一位贫苦老妇荀媪家中。诗人目睹了农家辛勤劳作的景象,深感百姓的艰辛,同时对老妇人的殷勤款待心怀感激,因而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惭愧与感慨。
第一联:“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夜宿五松山下,寂寞无聊,了无欢乐。 诗人身处偏僻山村,没有任何让人欣喜的事物,内心充满了落寞。这里既点明了环境,也渲染了一种孤寂的氛围,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
第二联:“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乡民秋日劳作辛苦,邻家女子深夜舂米声寒。 诗人见到农民白天辛劳耕作,夜晚仍不得休息,秋收本应是丰收之时,却因繁重的赋税而变得苦楚不堪。“寒”字不仅指夜晚的清冷,也暗示着劳动的辛酸。
第三联:“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老妇跪身奉上雕胡饭,月光映照素净盘。 贫苦的荀媪虽生活艰难,仍以最好的饭食款待李白。诗人以“月光明素盘”描绘饭盘的洁白无瑕,既展现了饭食的珍贵,也流露出内心的感动。
第四联:“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使我愧对如漂母般的善心,三番推辞仍难以下咽。 诗人联想到当年漂母赠饭于韩信的典故,自己却无以为报,因此心怀愧疚,再三推辞,不忍食用这顿饭。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山村夜宿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的前半部分写农家生活的艰辛,后半部分则着重表现荀媪的善良和诗人的感激之情。李白素来以豪放洒脱著称,但在这首诗中,他却展现了细腻而深沉的一面,情感真挚,风格朴素,读来令人动容。
写作特点:
- 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如实描绘乡村夜晚的景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格外动人。
- 对比鲜明,烘托主题:农民的辛劳与老妇的慷慨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惭愧与感激。
- 用典含蓄,深化意境:诗人以“漂母”典故自喻,使情感更具历史深度,增添了诗歌的思想性。
启示: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传达了人性的温暖。老妇人在贫困中仍愿意施以援手,这种善良令人动容。而诗人的惭愧之情,则体现了他内心的高尚与感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珍视他人的善意,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同时关怀弱势群体,共同营造温暖的人际关系。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