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赏析:
这首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国家政局动荡、民族关系紧张。温庭筠在瞻仰苏武庙时,以吊古伤今的方式抒发自己对忠臣节义的敬仰之情,同时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绪。诗中的苏武,是汉代著名的使节,被匈奴拘留十九年,始终不屈不降,牧羊于北海,直至重返汉土,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之一。晚唐文人多有吊古之作,用以寄情时事,温庭筠此诗即属其一。
第一联:“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苏武在北海见到汉朝使者时悲喜交加、几欲昏厥,如今古庙高树,也仿佛默然对视,空余感慨。
首联点出苏武事迹的核心场景,并借“魂销”写其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古祠高树”则由今返古,引发后世瞻仰者的无限缅怀之情。
第二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夜月孤寒,大雁已尽,天涯尽头难觅归途;陇山之上,羊群归圈,塞外草色隐于昏烟。
上下两句分别构成两幅画面:一是写苏武在北海望月思归的图景,一是描摹他十九年牧羊生活的写照。情景交融,渲染出极度孤寂和坚忍。
第三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回到故土后楼台犹在,却不复昔日的宫帐威仪;当年出使时正值青春年少,冠佩熠熠。
通过“回日”与“去时”的强烈对比,展现苏武十九载的坚贞,以及归来后的物是人非之叹,引发强烈的历史感与人生沧桑感。
第四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武帝已葬茂陵,再无君王见证苏武功勋;唯有秋水长流,苏武临川痛哭寄情。
诗的结尾深化主题,表达苏武虽得荣归,却已失去君主的知遇,忠诚无处投报,只能向秋水抒怀,令人动容。
整体赏析:
全诗以“苏武庙”为题,首句便直击苏武“魂销”一刻,将十九载艰辛压缩为一个情感高潮,引人入胜。继而由庙景转入历史记忆,两幅画面穿插铺陈:望月思归与牧羊归圈,写尽苏武孤苦与坚忍的民族气节。颈联则通过“回日”与“去时”的对照,勾勒出时间流转中的物是人非、人事沧桑。尾联直抒哀思,以“秋波”“逝川”二景化为无声的历史见证,寄托苏武忠魂与诗人感怀。
整首诗在章法上环环相扣,语言凝练典雅,意境苍茫深远。诗人温庭筠借吊苏武,实则以古喻今,表达对忠臣节义的敬重与自身情志的寄托,在晚唐诗坛极具代表性。
写作特点:
这首诗篇幅虽短,却意蕴深远,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温庭筠作为晚唐名家的艺术造诣。诗人巧妙地运用吊古寄怀的传统手法,通过瞻仰苏武庙的今昔之感,抒发对苏武坚贞气节的敬仰,也寄托了自身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以时间线索为经纬,由苏武见汉使的历史场景展开,再写庙宇今貌,接着通过雁影月色与塞上牧归的图景,回顾苏武十九年北海牧羊的艰苦历程,而后转入回归之感与封侯之憾,最终以“空向秋波哭逝川”收束,全篇情感递进,首尾呼应,宛如层层展开的历史画卷。
启示:
温庭筠在《苏武庙》中以极其凝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情感,刻画出一位忠贞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既歌颂了节义精神,又寄托了自己对理想政治与忠诚人格的向往与追思。诗人以古人自照,借历史的回音回望现实,唤醒读者对信仰、气节和使命的珍视。在今天,依然给予我们对于坚持与信念、民族精神与文化根性的深刻启迪。
关于诗人:
温庭筠,公元约813-870年,山西祁县人。温庭筠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誉为“花间鼻祖”。年轻时才思敏捷,但行为放荡不羁,出入歌楼妓院,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因得罪权贵,终生不得志。常为人代笔,以文为货,曾两为县尉,终于国子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