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当时李商隐离开崔氏家族,暂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中。旅居异乡,诗人不禁怀念起自己的表兄崔雍、崔衮二人,同时也流露出自身的孤寂之感。诗歌通过清幽的景色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身世飘零的感慨。
第一联:“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竹林掩映的幽居无半点尘埃,水槛旁波光澄澈,清新幽雅。而我的思念却远隔重重城郭,难以传达。
诗人以清幽的竹坞和水槛起笔,营造静谧的氛围。但在这清寂的环境中,思念之情愈发深切。“隔重城”既是空间的阻隔,也暗示着现实的无奈,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深远悠长的怀念。
第二联:“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日的阴云久久未散,连霜降也比往年迟缓。池塘里仅存的几片枯荷,还能承接点点秋雨的低吟。
诗人以“秋阴”渲染萧瑟之感,以“霜飞晚”暗示时令已深。荷叶枯败原本毫无可取之处,但因能承接秋雨声响,反倒成了旅夜中慰藉孤寂的寄托。诗人以极富意境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夜不能寐、满怀愁绪的感伤。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助深秋夜景,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旅途中的寂寥之感。竹坞水槛的清幽,衬托出思念的深远,而迟来的秋霜、雨打枯荷的景象,则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枯荷本象征衰败,但在秋雨敲打下却成为一种别样的美,展现了诗人苦中作乐、寄情于景的情怀。诗歌层次分明,情景交融,以景寄情,含蓄深远。
写作特点:
-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诗歌通过竹坞、清水、枯荷等景象,映衬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使得情感表达含蓄而深远。
- 层次分明,由远及近:前两句写遥望友人之地,突出空间上的阻隔;后两句转向自身周遭环境,借秋景表达思念之情。
- 用字精妙,意蕴深远:“留得枯荷听雨声”一句不仅写实,更传递出诗人因寂寞而寄情于枯荷雨声的复杂心理,耐人寻味。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人在孤寂旅途中的情感寄托,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诗人以秋景寄托哀思,让读者体会到即使在现实的阻隔之下,深厚的情谊依然如秋雨敲荷般悠远绵长。人生在世,难免有孤独寂寞之时,但正如诗人聆听秋雨、从中体悟别样的美好,我们亦可以在平凡景象中寻得慰藉,于寂寥之中感悟生命的深意。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